村医现实问题思考
(2013-06-23 12:25:55)村医现实问题思考
徐毓才
新医改四年,很多地方强推,使一些政策到了村,领导因此出了名,得了政绩,升了官,却害苦了村医,因此导致网底不稳甚至破裂。君不见,卫计委通报2013年4月份医疗服务情况显示,与2012年4月底比较,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5180个,其中村卫生室减少9881个。在当政者看来,医改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我认为应该深刻反思。
一
从我所了解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卫生室整合,一些地方盲目执行国家“一村一所”政策,对原有村卫生室实施强行整合,不管两个,三个都必须在一起,否则不予承认行医合法性,一些原本合法的变非法,一些被强制变成个体诊所;二是因为政策导致村医收入锐减、执业环境恶劣被医闹闹得逃离,关门歇业。
二
一是村卫生室产权不清,引发矛盾。现如今,卫生室基本上都是村医自建,一些地方前些年实行卫生室达标建设但没有资金支持。为了达标,要么新建,要么改建,村医花了不少钱,有的地方国家给予了一些补贴,但很少,卫生室产权实际上应该归个人,但要是整合,几个村医只能共用一处,必然涉及租金问题,然而国家没有明确政策,必然引发内部矛盾。二是任务分工难。曾经各自为政个体户式经营的村医,没有上下班,病人随来随治,公共卫生工作趁自己时间抽空就干,现在是集体,怎么分工,上下班怎么安排,药品怎么购进怎么保管,一切都没有规制,使得,整合的结果是效率下降,人心涣散。三是钱难分。工作难分,钱更难分。目前,村医的收入大体有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即药品零差率补助)、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即一般诊疗费)三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可以按项目走,但难免不平衡;如果整合在一起,后两项涉及基本医疗服务的,就很难分好,因为医疗服务工作没有办法区分清楚。人常说,两口子都经常磕磕碰碰,发生摩擦,弄不好都离婚,何况本来就曾经是潜在对手的几个人,硬性整合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发生矛盾呢?而面对这些,国家又没有规制,因此,大部分整合的结果是貌合神离,服务能力下降。
三
一是基药政策。基药目录不全,配送难到位,临床无药可用,致使临床医疗难以正常开展,上级医院转诊回来的病人没法治疗;二是新农合信息化程度低,村卫生室的医疗行为无法监管,个体户式经营模式人为操作机会多,基金风险大,为此各级监管部门首先着力解决的是防止套取。然而,由于新农合十年来,机构建设普遍滞后,难以适应事业发展需求,想方设法防村医,因此就出台了很多政策,立足于“处罚”,但也仅限于经济处罚,因为不可能取缔,直接取消资格当地群众不答应,即便如此也是防不胜防,实际合疗监管的结果是坏人没管住,好人没得好,反而很麻烦。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设计与补偿都有问题。从项目设计方面,一些项目劳民伤财,如居民健康建档,过于超前,花了很多时间,加班没有作用;二是项目资金拨付多是按照工作量预拨和考核兑付,现如今,农村居民大量外出,越是偏远外出越多,致使很多工作没有办法实施,如慢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因此国家要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村医干40%的活拿40%的钱实际上根本没法落实。四是各类补贴实际上能够真正到位。一方面不能及时;二方面不能正确;三方面不能足额。作为村医因为害怕卫生院,院长说不给,他们只能忍,是敢怒不敢言,有的甚至连怒都不敢怒。
四
现如今,我们对待村医的一些政策便对吗?我们能把村医当干部一样对待吗?我们包得起吗?如果不能,我们能不能把村医当做自由执业者对待,少些政策限制,如不要求村卫生室整合,不那么强行达标,非要要求面积60、80平米?不实行基药制度,不实行零差率?既然是购买医疗服务,为什么不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他们愿意在哪儿看病就在哪儿,合疗实行门诊家庭封顶,不要去折腾什么诊次总额预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