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盲目扩张动力从何而来?
(2012-10-30 06:17:42)
标签:
杂谈 |
县医院盲目扩张动力从何而来?
县医院盲目扩张比较普遍,动辄上千张病床。如果仅仅是个别现象,我们只能从当地执政者个人方面去考虑。而今已成普遍现象,我们就不得不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动力又从何而来?
一是规划问题。在我国,历来不重视规划,尤其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事情都充满着野性与疯狂。有的压根就没有规划,有的规划滞后,还有的规划缺乏科学性,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如某45万人口的县,迁建县级综合医院,政府拟给30亩地,这根本不够。规划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法律约束力。
二是主要领导的权力过大。常常,一些县医院建设,不是没有规划,而是随着地方主要领导的更替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决策缺乏民主,一般都是主要领导说了算。领导本身不可能什么都懂,危险的是“参谋”也都见风使舵,看领导眼色行事。2009年,卫生部、建设部发布的《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规定,“床位标准原则上为50-80万人床位数不超过400张”。为给民营医院留足发展空间,新医改明确,当地医疗机构总床位数达到每千人4张后就不允许再扩张公立医院规模。如今一些不正确的政绩观助长了好大喜功,根本不考虑与医院规模扩大必须相配套的人员技术等问题,把医院当成了宾馆,以为只要盖了房,上了档次就会解决病人就医难的问题,“三拍干部”多的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三是病员爆满“假象”成了扩大规模的幌子。近几年,县级医院出现了两次病员激增,一次是新农合实施之初,二是随着医改的投入的增加,原有一些潜在的就医需求被激发了出来。但我们必须分析医改后县级医院增加病员的构成。我了解过一个县级医院,儿科40张病床住满加床是常事,但只住了两种病人,一个是肺炎、一个是腹泻,没有二样,产科所住病员仅限于分娩,妇科病几乎没有,外科连腱鞘囊肿、腹股沟斜疝、四肢骨折等大量收治,这些本该不需要住院或者可以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的病人却由于卫生院不看病、医保政策控费要求的被住进了县级医院。而这些虚假爆满现象恰恰蒙蔽或者成了扩大县医院规模的借口。
四是有关部门把关不严。按照我国的管理体制,一项工程要上马,必须逐级申报审批,才能立项。只有立了项才能够得到国家资金支持。而由于我国现实存在的各种潜规则,很多看似不合规的项目一一通过了。而这其中不乏有各种或光明正大或见不得人的勾当。县医院的盲目扩大规模也不例外。
在这种种可能促进县医院规模盲目扩大的动力里面,难保每一种都那么纯洁,不带有个人自私自利的想法。也许正是这些,才是县医院盲目扩张的真正动力。
那么,如何避免?一是科学规划,规划先行且规划必须有法律约束力,不能够随着主要领导人的个人好恶而变更;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可以考虑人口自增、人口迁移、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在征地和规划时留足日后的发展空间;三是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把中心卫生院真正建成区域医疗中心,切实起到聚拢优秀人才、辐射带动周围4-5所一般卫生院的作用,把该由卫生院看的病还给卫生院,把原来转出去的病人留在县医院,使90%以上的病人在县域内住院治疗,解决问题。至于领导权力过大、官场潜规则等,恐怕还得依靠政改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