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远程会诊说一句:你慢点儿走!

(2012-09-22 14:11:14)
标签:

杂谈

对远程会诊说一句:你慢点儿走!

——读胡晓翔老师《讲“更真”的话  办“更实”的事》有感

1712时,胡老师向我提出对“远程会诊”的看法,我即刻回答:到底是福是祸还很难说,一个只凭借一些影像资料就做出某一诊断的方法,本身就不符合医学诊断规则。涉及的法律问题、质量问题、综合思辨问题等都成为“是非”。

今天无意中看到,就在那天17时,胡老师就此问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快报》上,其中第三部分谈的就是这个事。今天读后我只想说一句:远程会诊,你还是慢点走!(徐毓才)

附:胡老师的原文

 

讲“更真”的话  办“更实”的事

——对快报两篇报导的观感

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  胡晓翔

    915A9版《在社区拍X光片专家在线诊断》一文,谈苏州社区影像远程会诊中心正式揭牌。所谓“在线诊断”,就是由收治病人的社区医院之外的会诊中心专家远程网络读片,然后出具诊断报告。中心的医生尽管也可以向收治医院的医生了解患者信息,但毕竟“隔网”而无法“必要时亲自诊察”病人,很有安全隐患。放射诊断和病理诊断,乃至于一切检查的“报告”,均需紧密联系临床,必要时亲自诊察病人,方可出具,这是临床诊疗工作的基本原则。远程会诊指导方式,属于特例,只应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审慎运用,而不应扩大化为常规使用的途径,以为可以轻巧地就代替了请专家来会诊。该报导措辞有“中心共有三名专家,一天看片三百多张”,“一名40多岁的妇女拍摄了一张颈椎X光片,中心的专家判定该妇女出现了颈椎增生,并出具了诊断报告,整个流程大约只用了10多分钟”、“最快五分钟就可以出具诊断报告”云云,假如真的如此“轻巧便捷”,那么,潜在的风险不得了!记者应请教影像学界的权威、临床的专家,听听行家的意见,才能对这样的“创新举措”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评价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