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零差率”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想的变化
(2012-09-15 11:46:45)
标签:
杂谈 |
药品“零差率”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想的变化
——山阳县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一月小记
按照市三统办安排,我县县级三家公立医院从8月7日开始,执行药品“零差率”。一月来,医院发生了哪些变化,最近,我们通过走访职工、病员和统计问卷对县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想的变化。
一、医疗服务人次没有明显增加
实施药品“零差率”后“一月”完成门诊人次8958,医技检查12674人次,出院1055人次,分别较前一月增长0.7%、1.1%、-3.9%。这一数据反映了实施药品“零差率”之后,医疗服务人次并没有明显增加。
二、次均费用和次均药品费用实际上继续在增加
分析费用变化,实施药品“零差率”之后,月次均门诊费用为207.88元,其中药品费用为103.45元,而药品费用中西成药103.29元,三项指标分别较实施前一月增长-0.26%、1.45%、1.78%;出院者平均费用3437.84元,其中药品费用1743.34元,分别较实施前一月下降5.46%、6.9%。按照药品“零差率”政策规定,医疗机构药品取消加成,主要指取消西成药15%加成,据此推算,药品尤其是西成药应该“政策性自然下降”13%,而实际上,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药品费用不但没有下降到这一“基础”标准,而且门诊西成药次均费用还上涨了1.78%,出院者次均费用也只下降了6.9%。实际上继续在增加。
按照“一般规律”,人们可以想象,执行药品“零差率”之后,应该出现次均药品费用减少,继而次均医药费用减少,这是政策性价格调整的必然,借此带动医疗服务量的增加,进而优化医院的收支结构向良性轨道发展,然而,事实并没有出现这一结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生的用药冲动依然在
实施药品“零差率”,仅仅取消了医疗机构的药品加成,并没有使药品“供应价”降低,医院的药品“购进价”与药品“出厂价”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因此药品“利益空间”仍在,这样,医生的用药冲动依然在,如果医院在管理上没有“相应加强”,老百姓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零差率”的好处。
二、配套政策不到位使得医院不放心
(一)怎么补,没有明确
实施药品“零差率”,仅仅是医改项目中的内容,各地都是“三统办”在发文,而财政部门缺乏相应的拨付补贴规范,怎么补,不明确,在卫生部门的严格要求下,各医疗机构率先实施了,而医院总担心补贴难以及时跟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观望”现象,因而影响实施的“坚决性”、“彻底性”和“主动性”。
(二)配套政策仍未落实
一是“价格调整政策”未落实到位。在实施药品“零差率”的同时,应该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然而截至目前,价格调整只是出台了一个“原则性”意见,并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医疗收入的缺口在进一步拉大。
二是职工工资仍没眉目。按照规定,实施药品“零差率”,职工工资必须得到保障,而目前这方面的政策仍然是“水中月、镜中花”,医院职工的工资仍然靠自己挣,难以打消医院及职工的“逐利”冲动。
三、医院和医务人员人员服务“滞涨”,缺乏“发展”激情
(一)人员不足,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出现服务“懒惰”
当前,县级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医务人员普遍超负荷工作,部分门诊医生,尤其是儿科、超声诊断科,一开门,医生就不得出门,常常是为了少上厕所,尽量不喝水;病房爆满,一床难求,医生也是长期在超负荷工作,因此必然出现服务“懒惰”。
(二)病床爆满,医院没有发展欲望
由于病床爆满,医院没有发展欲望。很多县级医院技术退化,缺乏创新,一年到头,年复一年,医生干着重复性劳动,内科就看个一般胃病、心脏病,儿科就一个肺炎、一个腹泻,外科就一个急腹症,常常大家都只满足于“现在”这一点儿水平。医院因为再没有病床,也没有积极推进技术提高的思路和想法。
(三)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缺乏“创新”意识,技术退化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普遍尊崇“保护性医疗”,对“创新”避而避谈,也不积极,只求满足于现状,追求“平安无事”,技术上不再追求精益求精,正在逐步退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在服务数量大幅增加的现象掩盖下,我们县级医院看了很多卫生院的“病”而将县级医院应该看的“病”却推到了上面。
四、社会对药品“零差率”没有太高的期望
从实施药品“零差率”一月多来看,媒体、政府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医院只是在院内发了一个“告示”,打了一条“游飞字幕”,询问了一些政府公务员、市民和就诊者及其家属,对“药品零差率”也并不太在意,一些群众认为,看病贵不贵实际上是一种感觉,根本上是能不能承受得起,如果药品取消加成,而医生多开了一种不必要的药,还是不会便宜,如果只是取消药品加成,而医院的购进价本身就比社会零售药店贵,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医院职工的工资还是靠自己挣,药品不加成,医生也可以从重复检查上去把钱收上去,老百姓看病还是不会便宜多少。从一月来患者就诊情况看,医院也并没有出现病员的陡增,也许就是明证。
作者:徐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