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药品加成并不等于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2011-08-02 11:15:52)
标签:
杂谈 |
取消药品加成不等于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山阳县卫生局(邮编:726400)
当前,医改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纠葛矛盾凸显。进一步深化医改的难度也正在加大,需要各个层面齐心协力。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集中精力研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避免将医改简单化、表面化,比如有不少人就认为,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在“药”,药的问题在“加成”,因此,取消药品加成就切断了医院的逐利思维,就破除了“以药养医”机制,其实不然。
一、老百姓看病贵的成因很复杂
概括起来,有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有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结构性问题,有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问题,也有药品的问题。就社会保障而言,医改之前,我们国家已经实施了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民政救助和商业保险五驾马车,医改之后,各方面的保障力度在不断加大。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是“大病”的保障问题,有人得了病,花了40万元,国家报销了30万,自己还得10万,看起来报了不少,但10万也不是个小数字。所以现在要形成“五马奔腾”的合作局面,也就是各种保险的衔接问题。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国家这两年着力基层,这个事抓得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基层房子有了,设备有了,没有人,老百姓看病问题仍然不能在基层得到解决,因此大医院仍然“人满为患”,看病自然就贵了。国家也清楚这个问题,一手抓培训,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免费定向医学生已经全面实施,一手抓引导,鼓励城市大医院医生下基层,规定不下基层服务一年以上就不能晋升高职。实际上效果并不好,人们不愿意下基层的核心是现有的很多政策有问题,如工资体系、职称晋升体系等,都不利于鼓励真正的人才下基层,更为核心的是人才管理评价体系有问题。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并没有形成“医疗服务市场”的雏形,这个市场还充满各种怪现象,比如,办医院的是商人,管医院的是“官”人,药品越贵越好卖等等。
二、老百姓看重的是看病花了多少钱
在医改初期,听说要实行药品零差率,多少钱进多少钱卖,我还担心药店的生存,但现在看来好像是多余的。药品是集中采购了,定价权实际上都收上去了,而好多价格并没有降下来,而且部分药价长得还挺多,比如,同一家药厂生产的规格、含量完全相同的“二甲双胍片”,市场零售价是2.5元,而集中采购价是6.4元,你说老百姓是去哪里买,即使报销70%,群众还要自付1.92元,如果再加上10元的“一般诊疗费”,病人再自付20%就是2元,合计病人自付3.92元。实际上,取消药品加成仅仅是取消了医疗机构集体的那一部分,并没有真正切断“以药养医”,医生那部分谁能说就切断了呢?因此,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上,由于医院没有了加成,就更有了向政府伸手的借口,导致政府开支加大,而老百姓实际上并不买账。
三、解决老百姓看病问题还得抓“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李克强副总理曾经提出,医改工作的核心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问题是怎么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里面的内容很多,需要探索的也很多。当前医改工作总体上是推力大而动力不足。这推力主要来自上面,而基层普遍只是疲于应付,有的地方说,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只用了三个月时间,有的地方认为挂个牌子就是医改某项工作到位,就好像取消了药品加成就破除了“以药养医”机制,这些,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都是行政性思维,将医改简单化、表面化了。医改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性难题,就是因为其“难”,因此,当前深化医改最重要的积极稳妥,踏踏实实,周密计划,认真实施,需要各级主要领导沉下身子去,而最为关键的是给予医改所有参与者,尤其是所有医疗卫生工作者,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