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萨拉曼卡夜景西班牙casalischryselephantines |
分类: 走的地儿 |

萨拉曼卡作为大学城存在了800年至今,各种思想,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和融合,孕育出这座城市多样化并充满活力的面貌。西班牙的很多地方都沉浸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荣光之中,而这里则以更宽广和与时俱进的心态自我重塑,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让现代人也能感觉到萨拉曼卡多元化的浪漫氛围。

萨拉曼卡与众不同的博物馆“Museo de Art Nouveau y Art Déco Casa Lis”绝对是西班牙行程里风格出跳的一站,它不同于西班牙腹地那样以黄、朱红为主色调的视觉感受,让人很难不想起五彩斑斓的巴塞罗那与光怪陆离的巴黎。这座挨着萨拉曼卡城门的加泰罗尼亚新艺术风格建筑十分引人注目,展示在大家面前的那一面是一座设计精美,气势非凡的阶梯,以及顶部的双层玻璃屋,在金属框架之间全都是美丽的彩色玻璃,这栋建筑在入夜后会呈现出相当眩目的灯光效果,景象十分梦幻。



这栋与众不同的现代主义建筑是由一位本地富商于19世纪末期出资建造,建筑师使用了工业建筑的设计思路,这样几乎完全采用钢铁和玻璃结构的住宅在当年的西班牙估计绝无仅有。如今这栋建筑已经不属于当年缔造它的商人家族,用来向到访的人展示从欧洲各地(尤其是法国)搜集而来的罕见的藏品,这些藏品的时间跨度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之间的大概50年之中。
这段时间对于欧洲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洗牌,一战前的几十年是欧洲的最为奢靡的一段时间,世界上没有几处土地那时候不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巨大财富的涌入无疑导致了人们对于享乐的无度追求。虽然一战让欧洲尸横遍野,但也只是利益的再分配发生了变化而已,这种奢靡的社会氛围一直弥漫到二战前。而正是这段混乱的时期,恰使得“时尚”成为了一个受到社会极大关注的产业,尤其在一战的战胜国法国,Chanel、Dior等一系列极速崛起的时尚品牌助推着欧洲社会进入一个时尚的“黄金年代”。这个时代产生的诸多艺术品以及更为入市的产品都有着一种让人百看不厌的美,但同时又让人感觉没什么深度可寻,我想这种纠结的审美情趣大概是艺术和美感变的逐渐实际、大众化和商品化的必然结果吧。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形容清楚这家博物馆所展出展品的特点,相信看到其中的一两件就能恍然大悟了。
首先这里最出名也最让人赞叹的藏品其实就是建筑本身,进入博物馆看到禁止拍照的标志的同时,也就看到了那美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彩色玻璃屋顶,由于展厅都是围绕着这个天井排布的,因此这大概会是所有人心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铸铁的围栏、梁柱与彩绘玻璃的搭配不由得让我想起“巴黎”,尽管官方会说它是“加泰罗尼亚”风格。


馆内我最喜欢的展览展品莫过于数量众多的Chryselephantines展品,这个很长的单词描述的是这样一种艺术品:它们是有关人物的雕塑作品,有着木质的结构支架或骨骼,用象牙做出人身体裸露的部分,而服装、配饰、环境则是用金属、玻璃、珠宝、石料等制作而成。想象一下也能体会这种工艺的复杂,当年Chryselephantines也算是科技发展到一定地步之后所产生的新生事物,但除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它所能表现出的惊人观赏效果。



这些作品的作者并不属于美术课本上会出现的人物,但都是欧洲19世纪末的顶尖雕塑家,而这种艺术品往往并不是一位艺术家独自完成的,像是Théodore Rivière,Ernest Barrias,Jean- Léon Gérome这样的著名画家都曾专门为Chryselephantines创作形象和主题。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大多数来自法国巴黎,也有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作品,个中区别很容易看出来,毕竟那个黄金年代的巴黎审美实在是太有标志性了。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引人瞩目但让人倍感诡异的“瓷偶”展,展出了400个那个时代的“瓷娃娃”,这是全世界质量最高的同类展览。这些作品同样也来自代表工艺最高水准的法国和德国工作室,区别这两国的作品也很简单,德国瓷偶追求真实、富有生机,而法国则追求华丽和完美,不过穿行在这些形态逼真的人偶中还是感觉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恐怖片的氛围。

在数量众多的展品之中,最有趣的莫过于耳熟能详的KEWPIE丘比娃娃,这个瓷偶是1913年的作品,是世界上第一批丘比娃娃人偶,那时距离它的创造者Rose O’Neill创造出这个形象4年时间。之后又没过几年,这个形象就成了日本的丘比沙拉酱的永久代言人,相信中国人基本所有人都是从包装灌上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孩儿形象的,事实是丘比娃娃一直都是世界最知名的卡通形象之一,最早它就是出现在杂志插画中的小精灵。

当然,这里的展品不止于此,还有有关玻璃器皿的展览,这些瓶瓶罐罐也都是诞生于黄金时代的法国,其中不乏一些作品依稀让人感觉到一股中国风韵,但不用去思考这些东西会不会是中国造的,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人是不会选择用玻璃制造艺术品的。倒不是玻璃工艺如何复杂,其中透露出的是中国和欧洲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要知道眼前的这些玻璃美器在欧洲绝对价值连城,如果把清末的瓷器和同时期的这些玻璃艺术品放在一起拍卖,相信中国买家和欧洲买家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
展馆并不算大,但是不能拍照着实憋的我够呛,主要是展品实在过于精美,没法纪录下来实在可惜了,幸得官网上慷慨的放出了一些大图来还能一用。虽然展馆内的确不能拍照,但在外面看到的二层彩色玻璃窗里是一间可以随便拍照的咖啡厅,这里弥漫着一种绚烂的浪漫气息,极易触发各种少女情怀。

El Cafe de Lis充分保持了豪宅初建时住家追求的风格,红色墙壁配上绿色基调的钢铁结构与玻璃窗,红配绿也配得好看。家具陈设则是复古到每一个细节,具体来说就是遵循了与馆内展品类似的审美情怀,基本以上世纪20、30年代现代主义风格为主。众多摆设里最亮眼的当属一台极为复古的铜质咖啡机,还有这里墙上挂的那些画作,并不是便宜的复制品或不明所以的作品,而是正经的展品。




除了咖啡厅是不可多得的拍照点之外,在展馆的尽头还有一个有着180度彩色玻璃窗的小空间,那里有充满异域风格的马赛克拼贴地板,阳光透过彩色玻璃铺洒下更为绚丽的色彩,置身其中有种特别梦幻的感觉。


走出Casa Lis,回到传统西班牙风格建筑的怀抱,但萨拉曼卡的浪漫情怀自然不仅仅是这来自巴黎的舶来之物,傍晚时分走出城去,将会收获让人难忘的夕阳美景。具体的位置在于Casa Lis西边的Puente Romano罗马桥的对岸,那里延Tormes河沿岸有着长达一公里的绿化带,是市民们运动休闲、遛狗野餐的地方。

我们从傍晚时分在那里的草坪上躺了大概1个多小时,这个角度看萨拉曼卡算不上特别宏大的城市,但绝对和15,16世纪时从这里看到的景象没什么太大区别,那是种纯粹的来自500年前的情怀,眼前除了一些路灯之外几乎就是以前的那个样子,这让来自钢筋水泥城市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感动,我想这大概是我们在西班牙反复被打动的一点。


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深知自己所处的城市有多美丽,他们为城市内的教堂、尖塔恰到好处的打上了灯光,散步的人们逐渐散去,此时的河畔庄重且宁静。顺着河岸往东走一点,罗马桥的东边河面骤宽,宽到可以完整的倒映高大的萨拉曼卡新大教堂,以及教堂前透出绿色光芒的Casa Lis。再往东边走,夜色渐深时,当另一座Puente de Enrique Estevan铁桥成为前景的时候,萨拉曼卡的夜色有了另外一种全新的色调,总之无论在河边的任何角度,对岸的古城都会带你进入悠长的浪漫遐思之中。




空气渐凉,趁着夜色我们回到城里的中心地段,似乎有城墙以及重重的古老建筑围绕,挡住了大部分冷空气并没那么冷,而且城里的夜晚远比白天还要热闹,这座聚集了上万大学生的大学城每天夜晚都不会轻易安静下去。
我们漫步到Plaza Mayor这座西班牙最美丽的城市中心广场,这里正在上演一场现场音乐会,演奏的乐曲风格是如同萨拉曼卡本身多重性格一样的混合世界音乐。各种音乐元素混接在一起,加上漂浮在广场半空中的蓝红光束,这座18世纪广场显出一种混搭出的神奇效果。我想乐队表演的乐曲风格当真合了这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景致,很多驻足于此的年轻人纷纷相拥起舞,现场虽然不像是音乐节那样热火朝天,但大家如同吃个家常便饭般的聚集到这里,在清澈的空气之中轻歌曼舞,这也是就是这座古城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浪漫吧。
我们漫步到Plaza Mayor这座西班牙最美丽的城市中心广场,这里正在上演一场现场音乐会,演奏的乐曲风格是如同萨拉曼卡本身多重性格一样的混合世界音乐。各种音乐元素混接在一起,加上漂浮在广场半空中的蓝红光束,这座18世纪广场显出一种混搭出的神奇效果。我想乐队表演的乐曲风格当真合了这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景致,很多驻足于此的年轻人纷纷相拥起舞,现场虽然不像是音乐节那样热火朝天,但大家如同吃个家常便饭般的聚集到这里,在清澈的空气之中轻歌曼舞,这也是就是这座古城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浪漫吧。
前一篇:纵贯澳大利亚—悉尼情调老酒馆
后一篇:纵贯澳大利亚—悉尼鱼市的如画海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