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段源头事

(2024-10-20 07:46:09)
分类: 散文篇

 

岁月的风沙会将许多往事掩埋,情感的记忆会将一些往事收藏。能够聆听前辈老人心中收藏的往事是一件幸事,它可以让我们对历史进行具有深度的反思。2019 1222日,杨腊芝老人带我们五人参观了沙井大沟和沙井小河水库。她当年是昆明市官渡区板桥公社副社长,曾参加沙井大沟和沙井小河水库的修建。

那些被掩埋的往事,就让它随风而逝吧!那些已收藏的往事,就让它开花结果吧!我们在参观了安宁知青林和官渡知青碑之后,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来到沙井大沟,开始探寻它的始末。

20世纪,官渡区从主河道分出的主要灌溉沟渠有8条,它们分别是沙井大沟、红泥沟、白泥沟、东鸳鸯沟、西鸳鸯沟、灵光河、东白沙河高线沟、小新村倒灌沟。其中,沙井大沟是最为有名的一条,它被誉为云南的“红旗渠”。它的起点是沙井大河水库,终点是沙井西侧的老山凹,全长15.6公里。它的流淌路线呈“M”形:从沙井大河水库流至沙井小河水库后,向东北流过沙井社区,再由东北流向西南的老山凹,最后通过输水管道流入宝象河水库。杨腊芝老人带我们参观了距离沙井小河水库大约4公里的沙井大沟的一段渠道。这段沟渠修建在陡峭的崖壁上,站在渠边,极目远眺,很自然地会想起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广为人知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历时10年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被人们称为“人工天河”。其实,沙井大沟的修建早于红旗渠,只是由于宣传不够,因而失去了争夺桂冠的机会。现在,沙井大沟的这段沟渠已用水泥板封盖起来,大约50米左右留出一个1尺多宽、1米多长的井口。从井口可以看到渠内清泉正在缓缓流动,让人产生一种久违的感觉。

沙井大沟一度被当地百姓称为“子孙沟”和“胡子沟”,因为它关系着子孙的幸福,所以叫“子孙沟”;因为它花费了三代的光阴,所以叫“胡子沟”。它和沙井水库一样,是官渡区特别是云溪公社与板桥公社几代人和知青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条记载着官渡区人民和知青历史的沟渠。

1958年,在修建主源——沙井大河水库的同时,开始修建沙井大沟;2001年,该工程全面竣工,前后历经43年。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和改建:第一次是1971年,由公社副书记李尚成带队维修沙井大沟,组成敢死队和突击队,奋战于老虎嘴,开山炸石,开辟渠道。第二次是1974年,因为沙井水库因为经常垮坝,由公社副社长杨腊芝带着1100多人上了工地。其中,有600多个知青,大多数是回乡知青,如杨惠英、肖继华、符冬志等。这年区革委会主任吕桂林参加了沙井大沟通水剪彩,从此板桥公社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19758月,经官渡区委、区政府决定,云溪公社抽调1000名村民和知青参加沙井大沟水利工程建没,板桥公社抽凋1200名村民和知青上沙井水利工地,由公社武装部长罗坤负责。第三次是1978年,由于沟渠多处漏水、坝堤坍塌,加之雨季水质浑浊、异味明显,因此对沙井大沟进行了检修和覆盖,首次在沟渠上铺设了水泥盖板。参加施工的知青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甩开膀子大干快上,扛的扛、挑的挑、背的背,挑灯夜战,无人叫苦。这一沟渠在灌溉沿线农田和解决生活用水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由于空港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正在进行,输水管道已经中断。空港经济区计划2020年对沙井水库进行提升改造,扩大水库容量,解决用水难题。在介绍了上述情况后,杨腊芝老人指着渠道前方的一个山口告诉我们,那就是老虎嘴。当年,云溪公社与板桥公社的群众和知青就是依靠着敢于在老虎嘴中拔牙的精神力量完成了沙井大沟的修建。看来,这个“子孙沟”和“胡子沟”的水利工程真是让当地百姓和当年知青费尽了心血。 

昆明地区的“沟”和“河”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然而,一位朋友告诉我,沙井大沟和沙井大河是不同的两条河流。从《官渡区水系示意图》上,我看到沙井大沟有约三分之二的渠道紧邻沙井大河、沙井小河和沙井河。沙井河自楞口村向北流1.5公里,在天生桥夹谷内进入地河,流至嵩明县境内汇入牛栏江。1997年版《官渡区水利志》记载:沙井河发源于老爷山北麓,在楞口村分为两源:一是东侧作为主源的石马槽沟,1958年后称为沙井大河;二是西侧作为支源的烂泥箐羊芋冲河,1958年后称为沙井小河。1958年是修建沙井小河水库和沙井大河水库的时间,正是这一水利工程改变了沙井的面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参观了沙井大沟之后,我们五人怀着对它上游源头的好奇,驱车驶向沙井水库。沙井水库由沙井小河水库和沙井大河水库组成,这是相互连通的两个小(一)型水库。路上,我们曾遇到了一辆拉满泉水的大车,那水就是从沙井大沟中用水管引出的泉水。走过一段土石路后,很快我们就到达了沙井小河水库。

沙井小河水库

沙井小河水库风平浪静、波光柔和,犹如一位秀丽动人的少女。这座水库位于大板桥东北的沙井社区楞口村南2公里处,距昆明市区41.7公里,与大河水库相距3.8公里,均系金沙江流域牛栏江水系。该水库大坝于19583月开工,同年12月竣工,工程总投资2664.81万元。水库径流面积4.8平方公里,坝高35米,库容94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84万立方米。杨腊芝老人告诉我:“修建沙井大河水库投入172万元,修建沙井小河水库投入127万元,这两个工程解决了当时8000多人的饮水问题。现在,沙井水库同宝象河贯通、同牛拦江对接,使云桥、云端、新发、长水等社区仍在受益。”志书记载:在实现了沙井大河、小河水库的水源联合调度后,曾给宝象河水库补充水源,并为下游乡镇提供生活用水,解决了沿途大板桥镇干旱片区的小哨、云桥、沙井、长水、新发等5个村委会的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问题。由于当时施工技术限制,水库后来成为病险工程。19751980年,按中央、省委、市委提出的“确保水库安全度汛的精神”,对大坝及渠道进行了加固整修。1998年,成立了官渡区沙井大(小)河水库引水工程建设指挥部。2001年,完成小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沙井大河水库位于沙井小河水库东侧大约2公里处,水库径流面积9.4平方公里,坝高35米,库容118万立方米。沙井大沟作为输水渠道穿越了沙井大河水库—沙井小河水库—老山凹之间的崇山峻岭,像一条玉带一样把它们串连起来。

杨腊芝老人说:“我家祖孙三代七人都参加过水利工程建设,那时加坝、修沟、扩容成为经常性的事情。1958年,我的父母参加了宝象河水库的修建;我是1979年去的。19691972年,官渡区组织力量在双龙公社修建天生坝水库和天生坝大沟。19697月,我产后40天就接到任务,让我带队率领1000多个民工去修水库。我带着大女儿罗丽琼、大妹姝杨翠芝、小姝妹杨琼芝及姝夫普发兴一起来到工地,让小姝妹帮我带着小孩。我们不分白天黑夜地战斗在水利工地上。”据志书记载,大板桥现有水库10座。其中,50年代修建的有8座,包括中型水库1座,即宝象河水库;小型水库7座,即沙井大河水库、沙井大河水库、水冲水库、复兴水库、二龙坝水库、大坝水库、茨冲水库。70年代修建的有1座,即秧冲水库;90年代修建的有1座,即棠梨坡水库。大板桥现有坝塘25个,其中以水库命名的坝塘有龙潭冲水库、蒋家沟水库、新岔河水库、羊桃箐水库。上述这些水库和坝塘的修建,大多留下了当年知青的身影。他们发扬大寨精神,努力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除了修建水库、坝塘、沟渠、知青井、团结池,还大力建造梯田和植树造林。在砍树、炸石、搬石、挖沙、筑沟、砌墙等体力劳动过程中,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印证了青春的力量。

上山下乡是一段奋斗历史,知青群体是一支建设大军。上世纪中期,许多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服从组织分配。他们和当地的父老乡亲一道参加了水利工程建设,努力克服环境恶劣、装备简陋的困难,在群山之中安营扎寨、开山炸石、修渠筑坝。同时,这些知青还动员自己父母所在单位,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帮助各个村寨通水、通路、通电,给山区群众送去光明、带走忧愁,让当地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天喜地。此外,有的知青所属单位还开展工农共建、军民共建、校社共建等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发展模式。例如,新发、干海子、红沙坡、沙沟、瓦角等村的挂钩知青单位就是这样,他们利用自身优势使板桥公社的“五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让各村村民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也大大密切了工农关系。这种“厂社挂钩,以工支农”的做法,不仅在经济方面,还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文艺等方面也释放出巨大能量,使大板桥的乡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腊芝老人站在“知青纪念碑”旁

这是一个用石头砌成的战天斗地的故事,也是一个用钢钎镌刻的荡气回肠的传说。对于留住于心的往事,就象口中的橄榄,可以让我们反复咀嚼它的味道,进而追思它的始末。

全国知青运动始于1955年,止于1980年,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知青。官渡区15个公社共接纳知青1.1万多名,带队干部200多名。其中,板桥公社地处山区和半山区,一共接纳了2000多名知青,总数占了官渡区的五分之一。这些知青被分配到官渡区板桥公社的11个大队52个村寨。他们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和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为全区的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在知青群体中,既有好逸恶劳、偷鸡摸狗、卧轨闹事的知青,也有艰苦奋斗、一身正气、积极上进的知青。前者是少数和个别,后者是多数和主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结历史,升华思想。通过上山下乡的锻炼,这个知青群体铸造了一种难得的知青精神,其内核就是:忠于祖国,勇于奋斗,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从三代知青的奋斗历程中,我们看到青春如画、生命如歌,这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定能够重放光彩。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继续讨论了有关沙井大沟的话题。大家认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沙井大沟旁边的山岗上建立知青纪念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提醒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云南省的官渡知青纪念碑、安宁知青林和瑞丽知青墙共同组成了云南特有的知青文化,它们记录着三代知青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怀念。这让我想起了一位知青写的一首小诗:“沙井大沟缠山腰,渠水清清思悠悠。艰难险阻只等闲,知青精神传千秋!”

    (昆明官渡区文继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实践中研究
后一篇:劳者歌其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