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所学校
(2024-10-15 20:53:55)分类: 家长篇 |
家庭是人生的,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初形成的地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是呵护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受挫时避风避雨的港湾,更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会做人处事的第一所学校。
家风,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文化氛围感,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文化风格的充分体现。优良的的家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影响、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后辈子孙。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刘邦《手敕太子文》等倡导的就是此类的精神风貌,由此可以看出家风家训在孩子形成道德理念与品德养成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家风,亦称门风、家声、父风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是一个家族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它通过代代相传沿袭下来,体现着家族成员的精神、气质、风貌、审美格调和整体的家族文化风格。
中华民族自古重家风,家风文化是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突出特征,重视家风门声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不少传统家训作者都强调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的重要性。孔子《诗礼传家》中说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教子故事堪称佳话。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包拯《三十七字家训》中指出“后世子孙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后世子孙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优秀家风蕴含着我们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国”和“家”紧密相联,治国从治家开始。家风正,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社会才能繁荣兴盛。
家风也有好坏之分。好的家风,是指那些既保持先辈优秀品格、家族优良传统,又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充满正能量的家风,好家风的营造离不开家训的滋养,离不开家规家教的导向和规范,也离不开子孙后辈的践行、传承和发扬。正是在《颜氏家训》这部全面系统的家训教科书的熏陶下,颜氏子孙牢记“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的教诲,恪守优良家风,为学者勤勉成才,为官者忠君恤民,其道德品格均受到后人歌颂。注解《汉书》的颜师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世人对颜氏家训有着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
家教不严、家风不正致使一些领导干部“废职亡家、身败名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反复强调家风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他还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引导妇女既要爱小家,也要爱国家,。引导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发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家风家教在家庭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家风优劣,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关系家国兴衰。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和国家风气的缩影。
培养好家风、践行好家风、传承好家风。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家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顺应时代要求,批判性地借鉴传统家风文化精华为今天的家庭家风建设提供滋养。家风是党风、政风和民风的源头。家风文化建设,领导干部是重点。曾国藩在第二篇《改过之法》中指出:要严以律己,检讨反省自己的过错,敢于面对过错,勇于改过。领导干部带头发挥崇德教家、修身守正的示范作用,着力培育优良家风,必将促进积极向上、仁爱和美社会风尚的形成。
建立淳朴的家风,不要好高骛远,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标准。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优秀的家风变成无言的教诲,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和睦,推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云南玉溪市
晏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