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版纳继续下雨,很多想去的著名景点依然不开放。于是,突然有了一次雨中游南糯山的行动。
沿着勐海方向的老路一路向上,当年不知道走了多少趟的风景在雨中别有一番情调。因为雨水的洗涤,显得愈发精神。
南糯山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是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南糯山最早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这里种茶。
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爱伲人继承。根据当地爱伲人的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也就是说,大约种茶史已经经历了1100多年的时间。
因为周围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过去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由于当地茶叶的品质优良,大量的马帮会在每年农历十月之后进入村庄,将茶叶驮到思茅、勐海、勐腊等地贩卖,还有些大型马帮直接就将茶叶驮到了东南亚的许多国家。
南糯山的老人认为,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
小程开车带着我几乎跑遍了整座山,我们不约而同谈论起了南糯山的茶。
南糯山茶的基本特征是:条索较长较紧结;茶汤色金黄,明亮;汤质较饱满;苦弱回甘较快且持久,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生津;香气高雅;带有花香和蜜香;山野气韵较好。谈吐之间,仿佛是在品茶。
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生了眼病,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因此有人把南糯山称为孔明山。
史实上没有诸葛亮征南中到达滇南的记載,诸葛亮植茶只是一种愿望、传说而已。不过却说明,南糯山的茶香里,流露着华夏文明的智慧气息。
车在风雨兼程,山影婆娑,茶色悠然。脑海中闪现的,是从南糯山一直延绵而来的茶的行军。被称为茶马古道的队伍中,那支高举着“南糯山”旗帜的人,竟然涌动着西双版纳爱伲和布朗的血脉喷张。
喝茶的时候,未必能够记住它们来自何方?种茶的时候,一定记住了它们的不俗品相。
云里雾里,风里雨里,我看到了南糯山茶人的心境。
(昆明历史学者陆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