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意识
(2024-09-27 05:27:34)分类: 教师篇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究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生命,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发现,没有发现就谈不上创新。在探究中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或探究的方式”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了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结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认知情景,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使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创设情境:同学们,大家喜欢动画片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四个小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依次出现四个小动物及它们的自行车——小猪骑方轮自行车,小熊骑椭圆轮自行车,小白兔骑圆轮但车轴不在圆心的自行车,小狗骑圆轮且车轴在圆心的自行车。)这四个小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但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请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为什么?
生:我猜小狗能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
师: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你怎么不猜它得第一呢?
生: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装在中间。
师: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又快又稳呢?
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对一种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学生产生了急于解疑的迫切心情,探究兴趣也由此而生,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教师接着导入: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师生互动,创造探究机会。
现代教育论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地位,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究的学习代替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学习。要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找准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探究中推理,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验证,在探究中归纳、整理,在探究中求异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之乐”。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先设计认识钟面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为认识时、分、秒做好铺垫。
(1)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师:同学们请看,钟面上有几根针?(课件出示钟面,三根针用不同的颜色明显区分开)
生:三根。
师: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谁来说说看。
生:最长的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不长也不短的是分针。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他是根据长短来辨认这三要针的。除了长短外,还能根据什么来判断?
生:还可以根据粗细来判断。最粗的是时针,最细的是秒针,不粗不细的是分针。
师:说得好!根据粗细也可以区分。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
生:这个钟面还可以根据颜色来判断。红色的是秒针,蓝色的是时针,黄色的是分针。
师:真聪明!的确,有些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还可以根据颜色来判断,比如老师出示的这个钟面。
师:除了长短、粗细、颜色外,还可以怎么区分?
学生陷入沉思……
生:还可以根据跑的快慢来区分。跑得最快的是秒针,最慢的是时针,不快也不慢的是分针。
师:说得真好!看来区分钟面上的三根针,我们可以从长短、粗细、快慢等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又短又粗、走得最慢的这根针是专门指示几时的,所以叫时针。(课件在时针旁显示“时针”两个字。)不长也不短、不粗也不细、走得不快也不慢的这根针是专门指示几分的,所以叫分针。(课件在分针旁显示“分针”两个字。)又细又长,走得最快的这根针是专门指示几秒的,所以叫秒针。(课件在秒针旁显示“秒针”两个字。)
(2)认识12个数。(略)
(3)认识大格、小格。
师:钟面上还有一些大格和小格,各有多少小格呢?请先拿出学具钟,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两人合作,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观察报告上。(两人填一张观察报告,事先发好。)
观察报告
钟面上共有(
每大格里有(
钟面上共有( |
以上的教学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鼓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通过探究,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通过分类,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所有的知识,均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构建的。
三、实践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替代。
继《小数的初步认识》之后,对于《小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问题“说说0.1表示什么?”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够回答出来的,(0.1就是十份中的一份。)但是否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十进制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了呢?恐怕不一定。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来检测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把一个正方形(边长正好是10厘米)的大小看作单位“1”你能表示出0.1那么大小的一块吗?对于解决这个陌生的问题,学生如果能够主动的把小数的意义和十进制分数联系起来,能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1份,才能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的意义。但在教学中,学生大致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果,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
一:只知道0.1比1小,表示结果为在正方形中任意涂出一小块。
二、不但知道0.1比1小,还知道0.1是几份中的1份,有了把小数的意义与分数相联系的意识。表示结果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并涂出其中的1份。
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得出的三种不同水平层次的结果,先呈现较低水平的结果,再逐步呈现较高水平的操作结果,让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尊重和发展。在对不同结果的展示、比较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图示,深刻而清晰地理解了小数的意义。融知识教学于动手实践之中,通过画图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物化,展示学生不同的结论,在交流和争论中内化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案设计,并不是都十分有用。有的班级的学生对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的不好或者已经遗忘,采用同样的教学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把这张正方形的纸看作单位“1”,就会太抽象,因为要求过高,教学就会难以进行下去。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学生:用这张正方形的纸代表1元,要表示0.1元那么大小的一块,你认为该怎么做?这样,降抽象为具体,学生就可以借助1元=10角的知识来表示出“0.1元那么大小的一块”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探究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原有知识为支撑和出发点,才会有意义。再结合操作、观察、交流、比较、归纳等的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积极探究未知领域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从而人人学有所得,探究能力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相反,为了探究而探究,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形同虚设,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就不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昆明官渡区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