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情感教育
(2024-09-16 17:21:57)分类: 教师篇 |
学校的教改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教改所推行的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主动权交回给学生,无疑是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但是,笔者以为,改革不能忽略学科的特殊性,语文的课堂,不一定是要热烈的课堂,但一定要是有情感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儿的课堂。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呼唤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时代下,尤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因事缘情,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例如:《小狗包弟》中既有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怀念愧怍之情,同时也有对那个时代的反思,甚至对人性的无情解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除了对纳粹罪恶行径的揭露,更多的还是对历史的缅怀,当然还有新闻的价值所在;《苏武传》中看出史学价值以及对威武不屈的传统美德的高扬。
那么,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教学突显浓厚“情”,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已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美读营造情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当教师以柔美决绝的语调读完全诗时,那柔美却自立的女性形象已把学生感染了,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已经明白作为现代新女性应该追求什么了,即精神的独立。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除了诗歌,文言文教学依然可以用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如长篇史学人物传记《苏武传》,让学生多读,即可体会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昆明官二中马娟老师在处理“卫律劝降”这一节的时候,简单梳理字词,没有过多分析人物形象,而是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体会卫律与苏武的语气,体会其人格的不同,学生便很快明白苏武的与众不同与坚守,学生的轻松愉悦的诵读中感受人物人格的伟大,而不是老师的说教。
另外,学生富含表情的朗读,有时完全可以替代教师的讲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朗读中自然感悟诗作情感。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只要抓住了朗读这一环节,也就抓住了教学的关键。语文老师可采取多种朗读的形式,如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等。
二、赏析意境,把握情感
有的作品例如诗词歌赋一类,创造了某种独特的艺术意境,开拓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应把学生带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启发学生想象,准确把握作者情感。诗歌讲究练字、练句、练意,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诗作描绘的“难写之景”再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领悟诗作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可以结合开首诗句给学生感受“先声夺人”的气势,“噫吁戏!危乎高哉!”究竟有多高,引导学生接下文想象蜀道开辟之久远,蜀道之闭塞,蜀道之高险,最后只好以行人的神态从侧面烘托,“以手抚膺坐长叹”!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分析诗句,创设情境,感受诗人天才一样的豪情。不仅是《蜀道难》,我们的诸多古典诗歌,语文老师均应该抓住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旷远豪情、游宦的羁旅凄苦、闺中的担忧思念、田园山水的宁静美好……
三、抓住课堂际遇,引导学生思考
预设的课堂是死板的,而灵动的课堂才有最佳育人的际遇。语文学习是一种理解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偏离的思维。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一位老师讲《记念刘和珍君》,在讲解到刘和珍被枪杀的场景的时候,老师请一位同学解读该段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敌人的凶残,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许是紧张,也许是害羞,便用嗤笑掩盖这些,这时候,老师用低沉的语气轻轻告诉她:“你想象一下,如果你亲眼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你还可以笑得出来吗?”这位同学的表情立刻严肃下来,重新思考。我想,这位老师就是抓住了课堂的际遇,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用课堂的机会传递给了学生。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能力决不是单纯的理性创造能力所能包括的,语文的感性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老师是一种考验。对于一门与人的成长有着最紧密关系的母语教学,如何利用自己占据的特殊位置,在教学中以艺术的手法和语文的人文性加以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使之充满生活活力,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