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会使用教材
(2024-09-05 05:30:20)分类: 教师篇 |
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是教师课堂教学获得成效的最隐形、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这些年,一些教师急功近利,习惯“拿来”,只图快速简便,用别人教学辅助用书提供的材料,设计的框架备课和组织教学。长此以往,形成依赖,不愿动脑、动手,对别人教学辅助用书提供的材料、做法的来源、正确性、适用性、可行性也缺少必要的分析和选择。所以,课堂教学常与学生实际需要脱节,老师付出与所得成效差距较大。常有教师感叹:“这书越来越不会教了,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说明这些教师还没有发现问题的原因。笔者进入中小学课堂观察了上千节各学科的教学,发现了几个共性问题长期存在。其中之一,就是一些教师没有认真细致地研读教材。故此,笔者围绕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以引起更多同仁的思考和改进。
一、应当重视研读教材。什么是研读教材呢?就是用探究教学事物、规律、现象的途径、方法来阅读理解教材。站在研究者和教学者的角度,分析教材中所包含的教育教学“信息”,每一个“信息”是什么,为什么放在教材中,对教育教学有什么价值,根据学生现实的“最近发展区”应当教什么,怎么教;应当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通过这节课教学,要达到哪些目标要求,怎样检测目标要求的达成。上完这课后,让学生课外做什么,怎样为下一个内容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复习和预习。这就是研读教材的内涵。可见,研读教材是教师工作最隐形的部分。它如同建盖楼房的地基,这个地基用了多少功夫,所消耗的一切,外人是不能全部看到的。但楼房越高大,地基也越需要厚实宽大。这就是所说最基础性的道理。所谓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说研读教材的这个环节,决定和影响着教师设计教学、写教案、上课、教与学的生成、 练习与作业、教学的成效等。从教学工作的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辅导、测试、教研、组织学科活动这些环节来说,研读教材不仅是最隐形、最基础性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基于研读教材具有这三个特点,学校教学管理就不要只局限于表面化的检查教案、作业批改,而应当把检查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督导评估上。我们可以断言,教师对教材(文本 )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成效。所以,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研读教材,自觉研读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地研读教材。可以说,教师教书几十年,就应当研读教材几十年。教材在变化,学生在变化,社会生活在变化,教育的要求也在变化。教师不断研读教材,教学才能适应这些变化,才能产生教育的先导作用。
二、教师阅读教材透示。进入课堂听课观察,就可以真实地了解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情况:
一是不熟悉教材。不知道教材的框架、内容、知识点、相互联系等;只知道部分零散的、肤浅的内容和知识。课堂教学行动表现为:照本宣科念,照教材内容边读边讲,重复性表述多,引入例子随意,且是学生已经有所认识的,讲解没有时限,提问简单随意,没有落实学生的学习,当堂练习,及时测评,安排指导课外的复习、预习。导致的后果是,课堂沉闷,学生可听可不听;课上各行其是,不安静,违反纪律现象时有发生。教师驾驭不了课堂。这样的课是低效、负效的。从这可以看出,没有认真细致地研读教材,没有把握教材内容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
二是一般的了解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框架、内容、知识点、相互联系、部分重点、难点,练习题有所认识,但不全面、不细致,对教材的教法、学法、疑难问题不知道。教师课堂教学表现为: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讲解多、提问多,评价多,且表述流畅,充满激情。但漏了本节课必须学习的一些知识,重难点未体现,必要的练习未落实。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被教师完全支配,学到的知识少,参与机会少,沉下去学习、思考、做练习的时间少。课堂教学成效不高,大量作业放到课外。
三是教师比较熟悉教材。清楚教材框架、内容、知识点、重点、难点、疑难点、练习、相互联系、教材各部分的教法、学法。教师课堂教学表现为:讲解准确、精要;落实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全面、细致;教法灵活自如,师生密切配合,重点难点突出,学生自学、交流、练习落实。实现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教材的内容和知识;学生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知识、能力、方法有所增长。
教师熟悉教材的三种情况说明什么?简单的读教材—一般的解读教材—用心研究教材。使用教材就表现为,不会照着教—会照着教—能够灵活自如地用教材教。进一步说明,研读教材对每位教师都非常必须,非常重要。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用它引发教师、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它是备课和教学的基础,是教师隐形的自觉的行动,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持续性的事务。
三、应当怎样研读教材。笔者认为从下面七方面去研读,可以较好地把握教材。
一要研读教材的结构。通过读教材的目录、课题就可以知道小学一级上册语文教材包括习惯、拼音、识字、课文、练习;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教材一直保持着习惯、识字、课文、练习四部分;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教材增加了习作; 从五年级上册增加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名著导读、“学和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清楚了这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及价值,教师从设计到教学的全过程就要将其落实到位,教师就不应当用大量时间讲解课文,而忽视了课堂上必须的习惯培养、识字、练习、习作,就不会将识字(注拼音、写字、用字)、练习、习作大量的学习内容放到课外让学生完成,又让自己担起沉重的课外批改负担。中小学语文课上长期缺失课堂上必须的名著导读和当堂写作训练,所以学生升学考试多数还是怕写作文,不喜欢读名著,课标要求的小学一百六十万字以上、初中二百四十万字以上的阅读要求未能达到。如果中小学教师把自己所教教材的框架搞清楚了,就不会长期轻视或丢弃教材中的某一部分,学生这一的文化素养就不会长期薄弱。
二要研读教材内容。要分析教材提供的所有“信息”,把握其价值。包括某一课文、某一章节、某一图表、实验、史料、公式、定理、练习、注释,字词、概念等都应当在研读教材中搞清楚。并且研究它对学生学习、体验、巩固、积累、应用有什么价值,应当怎样生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学要求,明确应当教哪些,怎样教,学生自主学哪些,怎么学,教学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果这样,教师课堂上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或许会更有针对性,或许更能彰显教材资源的功效。
三要研究提问与练习,把握教学任务。中小学教材中都有提问和练习,教师研究每节课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完成的练习就可以大概知道这节课应该实现的目标,完成的教学任务,且知道这些任务应当在什么时间完成。可惜教师没有重视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和相关练习的研究。所以教师习惯了的过多讲解代替了学生应当自己进行的解决问题的尝试。教师讲完了所有想讲的,才让学生去做练习,这样,许多练习学生只能在课外做;课外作业遇到困惑不能及时解决,一天天积累的课外问题必然阻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这表明,只有教师重视研究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和设置的练习,才可能清楚本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才能够设计和落实怎样去完成它。
四要研读教材的知识点。把握其疑难点。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包含着学生应当掌握的几个或者多个知识点,教师教学一段时间就会清楚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教材中的知识点、就当分析哪些知识点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多数学生会有疑难,课堂教学中应当怎样来解决,对少数基础差的应当怎样帮扶。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考试要求研究教材的重点以及落实重点的教学途径、方法。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就更能够有的放矢,富于成效。
五要研读教材的学科联系,改善薄弱环节。学科联系包括同一学科内部单元、章节、内容、知识点的联系,还包括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研读教材清楚其间的种种联系就能够发现教材中未能有机联系之处,就能够发现各科教材无法做到有机联系的地方。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来调整教学顺序、进度、要求,不能学生或者来删减或者补充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来加强某些教学环节。在研读中小学数学教材时,就在清楚它包括引进新知识的陈述、图形与例题,当堂巩固的练习,联系性综合性的单元练习三部分的基础上,根据单元练习联系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多、广、难的实际,将某些内容或例题放给学生自学完成,教师选取关键性的例题和练习讲解,就能快速有效地推动教学进程。初中思想政治、地理、历史三科也有密切联系,各科在研读临近学科的内容知识时,应当将教材和学生未能够联系的环节补上。研读初二年级上的物理,初三年级的化学教材时应当将与数学审题、计算的有关内容和知识衔接上,将学科联系有机地构建起来。在研读初一教材时,要将教材、教学中脱节之处衔接起来。中在研读高中教材时要将与初中阶段教材及教学脱节之处补充衔接起来。各单元、各学期、年级教材都应当有机地衔接,使教材内容与教学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体系,发挥教材与教学整体功能作用。
六要研读相应的教学方法。研读教材内容做到胸中有全册、胸中有全组(一个单元)、胸中有全节后,还应当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完成整个高中阶段、实践阶段、小学阶段教学目标内容、任务完成的途径、方法。这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计划,一步步实施的方法。如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设置有巩固复习的练习约1500题(不包括当堂练习),教师若把这些练习认真研读和也作做题解答,可能会获得更多练习课讲解指导的方法。教师研读英语教材,把初中阶段教材中约3000个单词、相关句子、文章段落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细致地弄清楚,可能英语教学的成效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