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试这样教子

(2024-08-31 20:45:16)
分类: 家长篇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从看到孩子呱呱落地的时候,内心就升腾起了一个宏伟的愿望——要培养孩子成人成才。如果我们只是凭空想象,这种愿望哪怕再美好,都不可能实现,要想实现这种宏伟愿望,自然离不开成功的家庭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教育有多成功,孩子就有多优秀;家庭教育有多失败,孩子就有多糟糕。 

那么,我们家长又该如何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教育呢?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拖延,马上行动。这看似是一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原则,但它却往往是很多家长难以做到的。在孩子的教育上,包括良好习惯的养成、敏感关键期的把握、教育问题的及时解决等等,做与不做,在结果上有着天壤之别。比如,现实中很多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大多源于家长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得小问题变成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还比如,有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语文学起来越来越吃力,追本溯源,正是因为家长在早期没有认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很多家长心里明白阅读对孩子很重要,但就是没有积极采取行动,最后错过了最佳培养关键期。“不拖延、马上行动”,意味着家长善于抓住教育的最有利时机,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二、激励孩子永远要比指责打骂孩子更有用。不少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毛病,就是孩子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或犯了小错,就习惯于对孩子进行指责甚至是打骂,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但长期在指责打骂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滋生出各种负面情绪,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会让他们越变越糟糕。反过来,每个孩子都乐于接受家长的不断激励。和一般性的空泛表扬不同,家长对孩子真诚的激励,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更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孩子一旦有了成就感和价值感,内心向上的驱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成为孩子进步的原动力。家长激励孩子永远要比指责打骂孩子更好用。
    三、不过度关注孩子,适当放手,孩子成长更快。正常关注孩子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也是家长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任何问题。但家长如果过度关注孩子就不正常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独立意识难以培养起来,被过度关注的孩子,往往对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除了那些涉及孩子安全的事项除外,家长可以对孩子适当地放手,该让孩子体验的就让孩子去体验,该让孩子尝试的就让孩子去尝试,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做不好,这样孩子将更容易养成独立意识,成长也得更快。
    四、家长身体力行,是最有温度、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有时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专业。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可以说,家长的身体力行,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最大。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努力成为那个样子的人。当然这种努力并不是真的要家长和孩子同步成长,而是家长给孩子展现出自己努力的样子就够了。这是因为,孩子可塑性很强,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观察能力,家长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进行一次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要小看了它,这种教育润物细无声,能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孩子。比如,想让孩子多运动,家长自己就要成为那个热爱运动的人;想让孩子爱上阅读,自己在茶余饭后捧书阅读的时间就要多过于刷手机的时间。家长对孩子身体力行,这无疑是一种最有温度、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了。
    五、尊重孩子的人格,构建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一原则容易被家长所忽视。结果就是,不少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摆出家长的权威,这样的亲子关系就很难做到平等和谐。实际上,孩子不管年龄多小,他们和我们大人一样享有平等的人格,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意味着家长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有担当的、有情感的个体来对待。而家长所有的教育行为其实都是建立在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的基础上。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才能更自信,才有底气学会独立思考,才有界限意识、也才能构建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很显然,我们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上要尽量不犯错,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好孩子。
   以上五方面不是深奥抽象的教育概念,只要我们家长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做好它们并不难。从教育规律上来说,孩子能否成人成才,变得更优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是否努力、是否成功。

     (作者 李小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永远向前进
后一篇:教育中的思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