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中的情感

(2024-08-25 08:33:21)
分类: 教育篇

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或称为“与个性或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力量和认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如何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优化教育效果,也就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师在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教学问题,谈谈情感规律的实践应用。

1、要在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

人们在分析教学过程时,总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中的认知系统,而往往忽视情感系统。事实上,教师、学生和教材既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教师的情感包括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及其有关知识内容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主导情绪状态和情绪表现等。学生的情感包括对学校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课程及其有关知识内容的情感、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情感、主导情绪状态、课堂情绪气氛和情绪表现等。教学不仅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情感目标。在布鲁姆的领导下,由克拉斯沃尔负责制定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它有五个有低级到高级的阶梯式水平,每一个水平又分若干层次,形成一个纵向的目标体系,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达到最高情感目标提供了一个个具体的渐进的努力台阶。这五个水平是:1,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它包括从意识——事物的有关的简单觉察,到愿意接受,直至有控制地或有选择地注意三个逐级升高的层次;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它包括从默认反应到愿意反应,直至在反应中得到满足三个层次;3,价值化——指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与一定的价值准则相联系,使价值逐步内化,她们包括从接受某种价值准则,到偏好某一价值准则,直至信奉三个层次;4,组织——指学生将各种价值组成一个价值复合体,即建立内在和谐的和一致的价值体系,它包括价值的概念化和价值体系的组织两个层次;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学生能根据已内化了的价值体系行事,形成个性特征。它包括泛化心向和性格化两个层次。可见,这一情感目标体系是以价值过程为线索的,把教学视为由教师或教科书上外在陈述的价值准则逐步内化为学生信奉的内在价值准则,并最终沉积为学生个性的过程。

由于教学中情感领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根据克拉斯沃尔的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我们还可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情感目标。特别的,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情感目标:

(1)              让学生处于愉悦——兴趣、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              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              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2、在教学中通过认知信息回路调控情感

在认知信息回路与情感信息回路并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在情感信息回路内部调控学生的学习情感,也可以通过情知交互作用,从认知信息回路上调控情感,使之既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又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教学中的认知发展。这是一条以知促情的重要调控途径,其具体做法是:

(1)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的,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诚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科教学目标教材选定的,但任课教师在这方面仍有一定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发展的现状和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变化,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增补,以求精心选择。事实上,选择教学内容好坏,会直接引起学生完全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枯燥、单调的;可以不带个人的主观积极的情绪色彩,只是客观地提出一系列的事实与概念。当然,这将在学生那里产生不满足的情绪感受。相反,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若是高质量的,那么它们就能引起学生满足的感受,教学活动使他们激动、感兴趣、思想集中、开心、兴奋。”这一方法是根据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通过认知信息回路中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求知需要的方式,来调控学生情感的。

(2)      巧妙组织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呈现,中间还有一个组织、加工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将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以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显示这些教学内容内在的魅力。关键是,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到这些教学内容超出预期满足自己的求知需求。例如,我们应尽可能地将看来比较经典性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当代社会、现代科技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明显的时代感;将某些看来有些“教条性”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现实的社会、生产实践问题和未来的工作、失业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明显的实用感;将某些看来相当枯燥而又必要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生动的事例、有趣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明显的趣味感;将某些看来似乎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未曾接触过的领域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明显的新奇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择优采用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包括教学的模式、策略、方法和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择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的特定教学情景中的需要,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生理唤醒、认知评价、人格特征这三个重要方面的特点,灵活采取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导入学习;通过设疑定标使学生产生新奇,诱发学习的需要指向学习的任务,引导他们进行探索;通过探究解疑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焦虑和兴趣,进行积极的艰苦的认知活动,获得新知识并诱导创新;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病例会学习的艰苦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诱发策略、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情绪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并行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既是教师调节学生情绪促进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情感信息回路调控学生情感,使之处于良好的情感氛围之中,这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各种情感的陶冶和培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

(4)      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起源。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是以情生情、调控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是指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教师从情感角度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5)      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作为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情感源点,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的情感会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这方面教师尤要注意两种调控:一是教师情绪状态的调控。有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情绪由着兴致、不加调控,有的还出于错误的认识,为体现教学的严肃性而故意绷着脸,表现出“冷静”、“沉着”、“严厉”的教态,这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产生消极效果。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处于饱满、振奋、愉悦、热忱的状态,以感染学生情绪、活跃教学气氛,为学生认知活动创造最佳的情境背景。二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情感调控。以往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因此,优秀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将自己对学科执着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不在教学中流露对所教学科的冷漠,乃至厌烦、反感等消极情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培养起对该学科的热爱之情。

(6)      师生情感的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认知,也交流情感;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着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师生情感交流的核心是爱心融入。这就要求教师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师爱的意义,培养师爱情感,并掌握施爱与生的艺术,因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意料之外,施爱于批评之时,施爱于困难之际,施爱于关键之刻,施爱于教学之余,施爱于家校之间。(昆明官渡区周启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活中引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