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情更浓
(2024-08-12 07:31:02)分类: 散文篇 |
(昆明官渡区刘本龙)
孩童时,蹦蹦跳跳,崴了脚,扭伤筋,受伤处肿得像馒头。妈妈会心疼地说:“不要紧,有办法给你弄,很快会好的。”她拿着小碗到隔壁老爷爷家要来一点白酒,用指头蘸酒到受伤处,接着用手揉、按、捏,渐渐地,受伤处热了,疼痛减轻,一两天后“馒头”不见了。我惊奇不已,“妈妈,酒贵吗?”她点点头,笑着说:“好好读书,将来工作了,像老爷爷的儿子一样有本事,也给你爸爸尝尝白酒、肥酒的味。”“肥酒”?“是的,杨林肥酒,从省城买来的……”
村里的人非常羡慕隔壁的老爷爷。在困难的岁月里,全村千户人家只有他一人喝上酒。两个儿子在省城工作,常给他零用钱买当地的白酒,还给他捎回杨林肥酒。老人与村里人聊天,总是夸儿子有出息,夸杨林肥酒绿得美妙,味道可口,给人一身暖和。老人有特殊的阅历,讲不完的故事。村里的孩子、大人都喜欢到他家听故事。有人听故事,他拿出舍不得喝的杨林肥酒,再拿出一小碗炒蚕豆,倒出一小盅绿酒,让旁边的人看看,闻闻,随后呷一小口,自得其乐,故事也就拉开了。讲一会儿,吃一颗豆,再呷一小口,边讲边品尝。在我的记忆中,老爷爷的一小盅酒可以够他品尝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讲许多许多故事。他讲《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说岳》、《薛仁贵征东》中的故事,倒背如流,妙趣横生。老爷爷品酒,讲故事吸引着村中的大人和小孩。天阴下雨,不能下地干活,老爷爷家总是坐满了人。老爷爷对我情有独钟,让我坐到他的小桌旁,有时把我抱到腿上,摸摸我的头,往我小嘴里放一颗豆,我津津有味地嚼着,静静地听着。有时老爷爷病了,大人、小孩都不习惯,总会有人守在老爷爷的床边,问寒问暖,争着给他煮药,送开水。老爷爷稍好一点,又给村里人讲故事了。妈妈也常到老爷爷家听故事。我问:“老爷爷识字吗?他怎么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妈妈给我讲了老爷爷的生平。他是嵩明县杨林人,到省城做过童工,跟着滇军走南闯北,后来又在省城做工。抗日战争期间,给美国飞虎队做饭,跟隔壁奶奶成亲,生了两个儿子……老爷爷的酒、故事、传奇生平在我心里留下神秘的印象,潜滋暗长出许多东西。至今,我脑海里还时时浮现当年老爷爷喝酒,讲故事的情景,还能讲出老爷爷讲过的许多故事。老爷爷给文化贫乏的村民增添了许多情趣,在我们这些农家小孩心里播下了种子,在村中留下了世代传承的东西。
刚进入改革开放那年,我读完大学,在省城工作,第一个月发工资我买了六瓶杨林肥酒,捎给村里的老爷爷和爸爸妈妈。第一个假期,我买了一箱杨林肥酒带给家乡的亲戚朋友。老爷爷家开了一个酒店,里面放着坛子装的白酒和柜上装的“高雅”、“碧绿”的杨林肥酒。村中还开了几家饭馆,喝的也是本地的白酒和杨林肥酒。附近村子的许多人也来这几家饭馆吃饭、喝酒、请客,把天南海北的新鲜事带到村里。这几家先富了,一户一户的农家也跟着富了,村中幢幢高楼耸立,建起了农副食品加工厂。
母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喝一点酒。从前日子很苦,母亲身体弱,长期胃寒,手脚冰凉。日子好过了,当地中医建议她早晚喝一小口酒。她试着喝我带回去的杨林肥酒,果然有效,饮食增加了,手脚暖和了。十多年来,杨林肥酒给了她老人家生存的热量,她跨进了我家祖辈未达到的八十四岁高寿!
前段时间,我们接待“美国环球志愿者”,他们提出要喝本地农村酿的酒,服务员拿出清酒和杨林肥酒,他们不约而同地选取杨林肥洒,“Beautiful”“Beautiful”赞不绝口,当喝下第一口时,他们凝神品味,连声“What a
今年春节,我回到家乡,村里的人家、饭馆、酒店喝的仍然是本地的白酒和杨林肥酒。我诧异,四十多年了,家乡人对杨林肥酒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源于老爷爷,还是源于乡情?源于纯正乡酒的品牌?还是源于良好的酒风、酒文化?
呵,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