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文化教育
(2024-08-08 07:56:41)| 分类: 教师篇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学习语言不是单纯的学习语法,词汇这些简单的技能,更多的是要了解蕴藏在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单纯的语言操练,而没有讲解在语言背后所代表的的文化,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现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而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文化。高中英语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毫无疑问,新课程向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在阅读中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
一.充分利用warming -up ,对比中英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第一个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英语、日语、韩语等等语言。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则说出了广东话,四川话,上海话等等。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着。紧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录音并让学生仔细辨认是什么语言。有的学生认为是英语,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德语,甚至阿拉伯语。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告诉学生播放的这段录音就是英语。由此,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思考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语言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学生们分别说出了地理,人口迁徙等等因素,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热身活动,但无疑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为阅读打下基础。
二 抓住Reading中的文化素材,积极介绍外国文化,激发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新课程教材中的Reading 中涉及范围广,很多材料都以介绍英美文化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学习语言技能。但是教师如果只着眼于课文的语法,词汇和句型,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来教学的话,这样的课堂只会让学生觉得生硬,乏味。而如何从纷繁复杂,取材多样的阅读材料中选取比较合适的内容向学生灌输文化意识,就成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来说。“本单元通过介绍节日的种类,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作用,节日中人们的各种表现,以及节日的故事,使学生不仅增进了对中国节日的理解,而且对外国的一些节日也所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主题任务,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达到这一要求呢。
在上课之前,可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喜欢的节日,查找的内容应该要包括节日的准确的名称,庆祝节日的时间,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庆祝方式,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等相关的内容。节日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这样就让他们自主学习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拘泥于课本上几个简单常见的节日,也更好的尊重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有能力的学生,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查找到的资料做成幻灯片,等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展示自学成果,锻炼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学习的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主题任务:
任务一 :请一名同学用所学到的词汇来描述自己所查找到的这个节日,其他的学生来猜这个节日是什么。
也可以做成Yes/No 活动,全班同学问这名同学是什么节日,或者节日在什么时候,讲台上的这名同学(SA)只能回答Yes/No,例如:
S1: Is it New Year's Day?
SA: No.
S2: Is it Thanksgiving Day?
SA: No.
S3: Is it in April?
SA: Yes.
S4: Is it April Fool's Day?
SA: Yes.
如此类推,学生就可以在不断的提问中找出答案,这种方法参与面较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任务二:让各个小组或个人展示他们所查找的节日,介绍完之后,让听的学生自由提问。如:
S1: Why do you like Mid-Autumn Festival?
S2: Because I like mooncake very much.
S3: Can you tell us the origin of Mid-Autumn Festival?
S2: Of course...
任务三:在介绍完学生们喜爱的中外各种节日后,让学生归纳节日的类型以及中外节日的异同并做小组汇报。
任务四:通读课文,让学生找到课文中的节日,庆祝方式及时间以及各国节日的特点。
通过以上四个任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中外文化节日的异同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理解在节日的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文化。
三 让Using language 成为展示学生语言学习成果的平台,在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课程新增的Using language 是以单元中心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练习。这一部分提供了许多有关单元主题的语言材料,创设了不少情景。一方面,扩大了有关话题的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输入,拓展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的空间。而这部分的阅读内容比起Reading的内容和语法技能的学习都比较简单,因此为在该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可能。以必修四第三单元A taste of English humor 来说,本单元以英式幽默为主题,在Reading 部分介绍了英国的幽默大师查理卓别林的生平事迹,并以他的经典电影Gold Rush来说明英国人的nonverbal humor. 而在Using Language 中则介绍了几个英美国家的笑话,由此让学生来体会 English humor.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学生对Using Language中的两则笑话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一些学生还反映他们根本不觉得那两个笑话可以称之为笑话,有的学生还认为是冷笑话。这就说明由于中英两国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文化的不同,而这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同时需要了解的地方,也正是新课程下要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任务一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则中文笑话,用英语说出来和全班同学分享;
任务二:比较任务一中的中英文笑话,思考为什么中文笑话用英语说出来就没有了幽默感,反之亦然。
任务三 :小组讨论归纳中英笑话的异同
虽然这只是Using Language中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但是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课之后学生仍然饶有兴趣的谈论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如果离开了文化,那剩下的就只是枯燥的语法结构和大量的词汇,可是由于文化的注入,无疑让语言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而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兴趣倍增。尤其是在Using Language中这一部分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化的学习则能帮助学生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生动的折射出其代表的文化。语言和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之所在。而面临新课改的英语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的探索出一条适合文化教学的教学方法,真正的让文化教学渗透到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昆明官渡区樊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