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得感悟
(2024-08-07 08:30:39)分类: 家长篇 |
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学家、诗人一样,西方哲学家中同样有人具备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比如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918年,第二卷出版于1922年。此书,尤其是第二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欢迎,也引起了读者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它激烈的言辞、精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一般公众或有关学者争论的热点。
除了书中的思想之外,他善于用恢弘的联想、绮丽的文字、灵性的笔触来描绘他所理解的文化哲学。斯宾格勒是一个讨厌社会主义学说的哲学家,他和黑格尔相同的一点是历史的发展向前走,而不一定是向上走,这一反进化论的观点,让他更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历史抑或文明有着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支撑历史的哲学也经历着这个过程,才让西方走向没落。无论是生命还是文化,其本质都体现为节奏、方向、时间或命运的周期性,就像植物一样产生、生长、繁荣、茂盛、衰败、枯萎。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观相式”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文化的形态学”。《西方的没落》一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付将来。斯宾格勒说,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在斯宾格勒的眼中似乎就是先天不足。他嘲讽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时代没有时间观念,而时间观念恰恰是历史感的体现。这个缺乏历史感的文明之源只是用神话来记载人的思想和心理,这个在后世奉为不尽的创作渊源的神话却让斯宾格勒用来证明缺乏历史感的佐证,“在希腊化时代,事物确乎也被收藏,被到处炫耀,但它们是被当作有神话吸引力的珍玩看待的,至于时间问题或目的问题,对它们根本就不发生”(29)。他心向往之的倒是中国人的生活范式:“在中国,出门旅行的人无不孜孜追寻‘古迹’和无法移译的‘道’,道是中国人生存的基本原则,它的全部意义来自一种深邃的历史感情。”埃及在他眼中更是如此。那为法老们建立的一个个金字塔,无不证明埃及人对过去和未来要一起拥有的情感。
斯宾格勒第一次完成了基于各“文化圈”的比较文化研究,这是其最有价值的思想精华之一,但不同文化、不同现象、甚至完全不同的领域之间如何加以类比?如何对“文化圈”进行分类和定义?如何划分文化的不同阶段?……这些问题使其理论饱受争议,但是能将不同领域的领悟运用自如,至少需要有博学的涉猎和天才的感悟,斯宾格勒的独特在于兼具哲学家的思维和诗人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