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层次设计
(2024-07-26 07:20:28)分类: 教师篇 |
一、关于教学设计“层次性”的问题
教学设计中的“层次性”是指教学内容呈现次序的一种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分割孤立的,所有内容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何合乎逻辑地把这些内容串接起来,如何因势利导地把这些内容转化给学生,就是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层次性”问题。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教学设计应针对整个系统进行。教学设计中的系统性应该建立在教学层次安排的合理性上。针对一节课来说,教学内容呈现有梯度,安排有呼应,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有“层次性”的系统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同时也强调理论与知识的教学。也就是说,每一节课天生就具有“理论”与“技术”的层次。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只考虑了从理论推衍出技术,或者是从技术上升到理论的简单肤浅层次性。实际上信息技术中的理论和技术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对学生而言,掌握技术也同时在掌握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学生,而不是单纯地考虑知识本身。
新课改后,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地把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而是更加注重利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对象是活的“人”,而不是死的“知识”。教学“层次性”的安排,首要地应该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符合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等。如何设计好一节课内容的呈现次序,对于教学最终效果而言至关重要。
二、几个教学设计的修改设想
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昆明市教科院组织了几次新课程教学比赛,涌现出了大量的优质课。有一些获二等奖的课本来也比较优秀,但就是没有解决好层次性问题,白璧微瑕,最终没有获得一等奖。这些课在层次设计上都还具备修改的余地。一位老师在讲《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安排了三个任务:任务一是公交换乘问题,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帮老师搜索:换乘哪几路公共汽车可以从老师家到达学生所在的学校;任务二是孔明锁的玩法,老师家的小孩不会玩孔明锁,让学生利用关键词搜索,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任务三是不知名益智玩具的玩法,老师的同事送了一个益智玩具给老师家的小孩,不知道玩具名称,更不知道玩法,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帮一下老师的忙。这节课设计非常新颖,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内化成了让学生解决的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设置,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这节课最大的缺憾就在于任务安排缺少“层次性”。任务二到任务三有一定的层次递进关系,同样是益智玩具的玩法搜索,任务二知道玩具名称,可以直接使用关键词搜索;任务三不知道玩具名称,需要转一个弯,先搜索“益智玩具”,找到老师手中玩具的名称,然后再根据名称搜索玩具玩法。但是任务一到任务二的安排就缺少内在联系。实际上,任务一和任务三都属于开放型问题,需要学生转一个弯。而任务二属于封闭型问题,可以直接使用关键词来搜索。如果把任务一放到任务三后面就更加合理了。这样一来,教学就变成了三层:第一层任务最容易实现,直接使用简单关键词搜索;第二层任务难一点,需要利用关键词转换方法来搜索;第三层任务较为复杂,属于生活实际问题搜索,需要转换关键词和一些生活常识。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知识层次逻辑性,修改后的任务呈现顺序更加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还有一位老师,在讲到《使用数据库》一节课时,也安排了三个层次的任务。
第一个层次是提出了4个与学校考试分数相关的一些数据管理统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Excel来解决这些问题。任务二则是利用数据库Access来解决上面的4个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据库功能的强大。从任务一到任务二,过渡非常自然,形成了完美的知识衔接,十分符合教学的层次性。但是任务三的引入就出现了一点问题。任务三是让学生体验一个现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用一下添加记录和查看记录的技能。从内容角度来说,从数据库系统过渡到数据库管理系统本来是无可厚非,但是从任务活动角度来看,前后设置却是毫不相干。前面两个任务是用统计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第三个任务变成了让学生添加记录,查看记录,与前两个任务没有一点关联。如果第三个任务能够把前面的4个问题做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通过管理系统直接解决问题,那么就能构成最理想的知识关联,也就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任务合理,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要富于启发,首先应该设计好前后内容的衔接。如果内容前后分散割裂,就会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上造成困扰。
三、修改成功的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中,如果解决好了层次性问题,往往能使教学效果非常出彩。有两节课,在我和授课教师共同研究修改下,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第一节课是官六中张曲蜀老师的课。这节课是《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节课就内容来说,是信息技术基础中最难的一个难点,张老师选这个课题来参加比赛,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区选拔赛时,我刚好做为评委听到了这节课。当时张老师的教学过程是首先通过播放一段《甲方乙方》的影片中“打死我也不说”的片段引入,接下来教师演示利用编好的程序把“打死我也不说”文字加密,给学生看到加密后的密文。这个时候教师问学生“想不想学加密?”,学生热情高涨,都回答说“想!”。接下来教师开始讲计算机程序原理,枯燥理论讲了很多,学生热情逐渐降低。最后,教师才让学生动手活动,用老师现成做好的程序加密,修改程序解密。此时学生已经有点兴味索然,而且几个活动同时完成,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只完成了加密,没有实现解密。虽然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效果没有达到最优。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简单的一次讲练,没有体现出层次性。我和张老师讨论后,把这节课的过程修改成了两层结构。如图。第一层围绕加密,实现一个讲练过程。在教师演示完加密后,学生最兴奋的时候,让学生动下手。而学生用了加密后就产生了解密的需求,形成了新的学习动机,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第二层围绕解密来组织教学。但是对于“计算机程序原理”部分的内容,教师不讲了,而是让学生利用教材探究自学,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就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修改程序,实现文本解密的过程中,还引入了一个技能拓展任务,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密一个“教师的秘密”文件。修改过的这节课,在昆明市第一届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大奖赛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合理的设计,加上张老师幽默的教学风格,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下课后很多学生都还依依不舍地围绕在张老师身边。这节课最后获得了昆明市的一等奖。
第二节课是我校青年教师胡彬老师的课。这节课的标题叫《小动画 大力量——动画的制作与表达》,是胡老师为了参加全国比赛而设计的一节课。参赛前,这节课试讲了多次。一开始,这节课的设计是(如图):首先展示一批优秀动画片的图片,简单介绍动画原理。接下来是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探究动画制作的实现工具(从PPT动画过渡到Flash动画);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通过导入现成图片的方式实现Flash逐帧动画;第三个活动是引导学生利用逐帧动画技术,来表达个人的动画构思。最后进行拓展和小结,拓展部分展示了一些优秀Flash动画作品,主要集中于技能方面的拓展。这节课当时上下来也还不错,但是有些环节感觉联系松散,而且整个教学进度有点慌忙,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不充分。后来经过讨论,对一些环节做了修改和调整(如图)。修改后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解决学生基础问题,包括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第二层则是教学的深入和拓展,利用前面所学基础,加入自己的构思,实现个性化表达。第一个层次让学生掌握工具的使用,手中有了工具后,第二个层次再让学生有创意地使用工具。引入阶段展示优秀动画片图片的环节挪到后面,变成了一个情感拓展内容,通过国产动画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新设计的教学引入改成了直接展示简笔动画作品,这样一来,引入开门见山,就更加切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原来的活动一(探究实现动画的工具),对本节课来说没有太多的价值,甚至占用了不少时间,干扰了教学主干目标,这部分内容就删掉了。修改后的拓展任务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原来只有技能方面的拓展,而现在有了技能和情感双方面的拓展。经过修改的教学设计层次更加清晰紧凑,一个环节和另一个环节紧密相扣,互相呼应。胡老师后来的几节试讲课到正式比赛课,每节课上完后学生都激动万分,每节课都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动画作品。虽然就课题内容来说,容量比较大,且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节课上下来后让人的感觉是胡老师游刃有余,没有赶时间的现象,每一个细节都能顺理成章处理到位。可见教学过程的层次一旦理顺,教与学就会变成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这节课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事实上,以上两节课在进行层次化修改的过程中,都对一些枝节内容做了修剪或弱化,以使整个教学更加紧凑,更有逻辑性。正如《教育学》中所说:抓教学内容的序,不要求面面俱到,主要是应该抓住最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抓住重点和难点,使之组成有条理的系统。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序,才能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总之,“层次性”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知识生成的逻辑、考虑到技能呈现的顺序,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昆明官渡区白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