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自省

分类: 家长篇 |
前段时间,有位博主在网上征询大家的意见。他发帖问:
童年不幸的人,长大后能不能不回家?
不少人留言说,父母养育之恩比天都大,怎么可以不回家!随后,博主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看完后令人很是难过。他有一对严厉又暴躁的父母,一家人常年处于无休止的内耗中。父母不仅看彼此不顺眼,对他也是要求颇高,看管得很严。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他性格敏感,优柔寡断,很是一副没主见的样子。于是,他又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小孩”,更得不到来自家庭的肯定。看完他的故事,再也没人劝他回归原生家庭,反而都鼓励他离开那个伤心之地。
原本,家是避风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退路。可为什么,家会伤人,父母也变得可怕呢?
关于这个问题,武志红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权力规则”的过度入侵。父母要求孩子“听我的,按照我的来”,否则就会“惩罚你、攻击你、逼迫你。”当家里弥漫着控制、争吵与焦虑,伤害就出现了。
家长的行为,看似是爱,实则很伤孩子。
家长给孩子的是情绪,而非情绪价值。前几天,又一起家长打孩子的新闻,登上热搜。有位陈先生,在辅导儿子写作业时,忍不住大发雷霆。先是因为一道数学题,怎么教儿子都不会;后又因为孩子边学边玩,心不在焉。他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见孩子还是不听话,一气之下,便拿起桌子上的石榴砸了过去。又大又重的石榴,不偏不倚地砸到孩子身上,疼得孩子嗷嗷乱叫。陈先生以为没啥事,谁料,第二天早上,孩子仍腹痛难忍。去医院一查,全家人都吓傻了——孩子的脾脏破裂,要马上住院治疗。有人心疼孩子“因为一道数学题,遭这么大的罪”但仔细一想,让孩子遭罪的其实是家长,说得再准确点,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家长。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用情绪管理孩子。要么发脾气,要么讽刺挖苦,要么干脆动手。而结果呢?往往不尽如人意。
心理学上,有个失望性情感隔离的概念。说的就是,被吼大的孩子,会在心理上疏远父母。进而在极度的无助中变得敏感、胆小或是叛逆、暴躁。养育孩子,不单单是令他吃穿不愁。更重要的,还在性格的养成以及内心的培育。漫画家蔡志忠在一次采访中坦言:“自己的耀眼成绩,离不开父母的温润平和。”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每当受挫时,爸妈都会耐心劝导。他在自传中写道:“每当想起家,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绝对是父母慈祥的笑容。”所以说,家到底是伤人的牢笼,还是遮雨的屋檐,取决于父母提供的是情绪,还是情绪价值。(作者 瑾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