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我国研究者视野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对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前的课堂提问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现在则出现了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做实证研究。第二,在理论研究上,理论思考的视角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前对课堂提问研究的视角仅仅放在一个平面的角度研究,主要聚集于师生之间的“问”和“答”上,而现在则把课堂提问研究的视角放在“主体性”这样一个哲学的高度上以一个立体的角度研究,主要聚焦于师生间的“对话”上,凸显了教学活动的“主体间性”。”
杨国全指出:“课堂理答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还是一种教学评价,是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组成部分。恰当巧妙的课堂理答能够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促使学生对知识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孙菊如指出:“教师要想让提问问题难易适度,必须做好这样几项工作:提问前一是要吃透课程标准的要求,摸清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不提偏题或怪题;二是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提问问题的难度。”
由此可见,我国基本确立了课堂提问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初步建立起教学提问研究体系。课堂提问对于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有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
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应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所获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当前小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徐永红综合分析了“当前小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多四少”,即集体式提问过多,学生独立表达的机会较少;琐碎性提问较多,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少;随意性提问多,针对性提问少;教师满堂问多,学生思考时间少。”
林宜照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1.问题的有效性差。国内有关学者曾经做过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每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2.问题的水平偏低,缺乏高水平的提问。3.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提问的方法和技能。这主要表现在:问题缺乏科学设计和组织;问题分配不恰当;候答时间不充分;教师不能认真地聆听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敷衍了事等等。”
李红则概括小学课堂提问的六大问题:“1.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3.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4.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5.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6.课堂上大多数是教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问教师答的场面。”
研究者王坤对课堂提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的心理负担是阻碍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有三种:一是怕‘误事’。二是怕‘冷场’。三是怕‘难堪。”[
全莉娟等通过课堂提问的观察分析指出,“当前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真正发挥启发诱导的作用,时常流于形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的认知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教师每节课提问50次左右,其中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大约只有10%的提问属于开放性问题。”
从上述研究者提出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方面
(1)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学者参与度低。数据统计显示研究成果总量虽有增长但远不及发展成熟的领域。
(2)近十年来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集中在教师课堂提问的探讨上,而对于学生如何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则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
(3)研究的提问方法多样化但水平低。绝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思辨研究阶段,这将阻碍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影响可信度。
2、实践方面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质量过低。笔者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
(2)教师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答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3)教师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念淡薄,忽视学生的提问。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为了避免提问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科学、有效、恰当地使用等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情况等针对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制定可行的措施。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根据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掌握相关的提问原则和提问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使课堂提问促进教学的发展。(昆明经开区李应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