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怀和疏导

(2024-06-18 05:28:54)
分类: 教育篇

一、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 人的精神生活等。它还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身躯、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感观、 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去感知、认识、分析整个世界。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禁锢他们的思想。就拿自身的经历来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习课文时,老师都要求总结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把这个中心思想写在笔记本上,每周交到老师那里检查一次。刚开始,同学们对于课文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想法,所以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时候都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可是老师检查完笔记后给的评语却是“自由散漫、不听老师的话、纪律性差。”为了此评语,不少同学挨了家长的揍。挨了揍的同学也学聪明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总结的是什么,我们就一字不落的照抄于笔记本上。久而久之,对于学习,我们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课堂上也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同学们再也没有新奇的想法,老师教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全盘接受,从而对老师也形成了依赖性,心想:反正老师会讲,我们没有必要主动去学习额外的知识。在过去的教育中,这种情况肯定不少见,以至于到了现在,在外国的教育者眼中,中国的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对老师过于依赖,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我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就被扼杀在了这种不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方法下。所以在现代教育中,要想学生能接受自己的教导,就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教育过程当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存在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作为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的学生,营造一个人人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 关心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体需要

                   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文化需求等,除了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首要的要求就是文化要求。在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对于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在讲到某个内容时,学习好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此内容,他们在听课时就失去了兴趣,对于这个内容,学习不好、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他们又不理解,那么这个内容就不讲解了吗?怎样才能协调好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文化要求?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在课前要充分的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认真分析教材,努力钻研先进的教学教法,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认真备课,准备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

                  学生除了有文化需求外,他们还需要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所以教师就要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要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得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这样学生对自己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对自己就会充满自信。

           只有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体需要,实行因材施教,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正确引导,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自我学习,自我认识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感悟,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创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    心理疏导

                  国家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席位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地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要使人们能达到十七大所提出的要求,就要从新的一代抓起。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天真无邪、纯真的状态,他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清晰,心理的塑造性比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因素对小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而学生从上学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因此,学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我们可以利用班会队会来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学会互相宽容,互相合作,让胆小、自卑的学生能够在同学的帮助下融入集体。学生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的、记忆也最为深刻,而且,小学生处于学习的阶段,各方面可塑造性强,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进行辅导时,要注意为学生做好保密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对你放心的敞开心扉。同时也要注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时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要能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习。

                  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正确的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学好知识文化,使自己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力量。(昆明市官渡区肖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育优良的品质
后一篇:撑起这风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