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读书的日子

(2024-06-12 05:36:50)
分类: 散文篇

 

1975111日澜沧民族师范学校第一届学生开学了。

这是一所以招录澜沧、孟连、西盟、江城四县少数民族学生和定居边疆四县、志愿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汉族学生为主,适当定向招收内六县学生,毕业后留在边疆县工作的普通专业学校。1989年停止招生,改为普通中学。

19809月初,我来到澜沧民族师范学校就读,这是一所只存在了十五年的学校,然而,对于边疆民族教育来说,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这一届是招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届,学制为两年,以后招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

澜沧师范的通知书到我们南京大队的时候,我还在古城对面团田乡靠近把边江的大山里和村子的人们在为墨江林业局修运输木材的便道路,每天换取五角钱的劳动报酬。

离家的那天,天花花亮,母亲就已经做好了中午在半路上吃的糯米饭。就这样带着非常简陋的行李从南京街的大山里出发了,沿着千百年来到县城所在地下观音的小路艰难地行走,到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就走惯了的小路,此时有一种留恋的感觉。太阳从县城西边的袁家山跌下后面深坑的时候,我来到了县城的国营旅馆,刚好碰到高中时候另一个班的杨如武同学,两人结伴一路前行。

车子行走都还需要照明的大早上,车子带我们离开了县城,晚上到达景谷县城威远镇,第二天住在思茅城的五一旅社,第三天到达勐海县城,第四天到达澜沧车站。

车到澜沧汽车站,是同车的一个澜沧人用电话通知了师范学校。他说,他在澜沧广播电视局工作,老家是楚雄的,我们也认不得问问人家姓什么,那种老实到憨说的就是我们这种样的人。

半个小时后,师范学校的手扶拖拉机来了。我们站在车厢里,它一路吼叫穿过稻田,爬上山坡,把我们顺利送到了学校。接待我们的老师自我介绍说,他是我们十四班的班主任,叫周丕智。后来才知道他还是学校教导主任。

学校地点选的好,那种站得高看得远在这里是绝对名符其实的,站在学校可以俯视澜沧县城,稻谷成熟的时候,尽收眼底的金黄色覆盖下的田野那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收获。

校园是开放的,四周没有任何阻拦。在学校建筑物中为砖混结构的房子只有三幢,一幢是两层楼的教室,共8个教室,另一幢是两层结构的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办公室和校医室,还有一幢是一层式的教师宿舍,有水泥这种物质的另外还有两块篮球场。再有两幢砖木结构的瓦房,一幢作为教职工宿舍,一幢是伙房,其余四幢茅草房是学生宿舍,一幢女生住,另三幢归男生。支撑茅草房的主力柱子是树杈杈,中间横梁是一根木条,竹子作椽子盖上茅草,墙是用竹条横竖支搭后,用秋收后的稻草混上泥巴挂在竹条上。从住处到教室的路我们学生和旁边生产队的牛共用,泥滑难耐惨不忍睹。有一次我们宿舍的泥巴墙被牛撞倒了,大家又重新用稻草和着泥巴把它扶起来。尽管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但大家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学习基本技能。

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能考上一个管吃管住的学校,已经是十分喜庆的事了,吃点苦根本算不了什么。只是我这个人有点怪,每个学期总要生病一次。一次住院就是一个星期,住院的费用学校也帮报销了。住院期间,澜沧医院的医护人员给予了许多关怀,那个时代的人情关怀是如此温暖,每当想起总有许多的感怀,班里的同学轮流到医院守护,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对澜沧师范十四班的全体同学的名字至今我一个也不敢忘记,高我们一届的十二班的姓资的同学还从家里煮了饭给我这样病人补充营养。

  每周一天的劳动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的通知书里要求每个同学要自带一把锄头。我真的从家里带了一把来,而别人都是到澜沧县城买的。钱是致命的关键,从家里出来身上就装着100元钱,每月的生活费就靠国家给的24元。那时学校教室前的空地是个小山包,我们四个班轮流把它变成了平地。假期回家也只能是奢望了,一个春节的假期,我们三个同学在老街子生产队找到了一份在澜沧城边烧石恢的活计,每天一元五角的劳动报酬。这个假期结束听时候,我们三人每人的口袋里有45元钱,这是平见过的最大一笔钱。每人花了二角钱在回族食堂里吃了一碗牛肉米干,那种香味至今难忘,以至于服务人员来收碗的时候,一检查,我们吃的碗根本不用清洗就可直接放入碗柜了。

    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风的,唯一不同的是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这就是我们十四班人的品格。

四十年前的1982年,52名高中毕业的平凡人从普洱的各个山头汇聚到澜沧民族师范学校共同组成了第六届十四班这个集体。如今,经过四十年的销售,到20229月再次相聚时还库存47人。

几十年的风雨岁月,明白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夹起来以为是块肉,咬下去才知道原来是块姜。好在时间是个好东西,它见证了我们的平凡,也填平了我们的苦难之坑,让我们变得无所求。自己过得像鬼火,还想照亮别人?像我们这种已经被雕得不成样子的黄犁木,就算扔在神台上,也不会有人来烧上一炷香的,放开一切羁绊,活出自己的高度。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稍纵即逝,不容你一丝的停驻,一丝的眷恋。愿我们都一切安好,人只有健康地活着才知道别人想要干什么。(云南普洱市李群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读书的日子
后一篇:特别风光教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