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课外阅读
(2024-06-01 09:53:59)分类: 教师篇 |
一、
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战国时代的荀子到近代的张之洞,不知有过多少有志之士写下劝学篇希望下一代去好好读书。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作为根本宗旨,全民阅读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可是,现状却是残酷的——学生的阅读基本是“雾里看花”“走马观花”。
1、阅读导向不明,阅读盲目随意。
首先,现行的教育体制让学生更关注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学生头脑中的“读书”就是读教材、读教辅、做练习,在潜意识里,“读书”已经是“上学”“考试”的代名词。
其次,老师导向有偏差。上线率、课时紧、社会舆论、家长期望值等沉重地压在老师身上,多数老师都承认课外阅读利大于弊,但谁敢放手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欢乐海洋中?
再次,作为指导阅读主力军的语文老师,大多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自主阅读,一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往往只有可怜的几分钟,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繁琐的分析、频繁的提问所占去。
没有明确的指路标,学生如何能重视阅读?又如何科学选择阅读书目?于是绝大部分学生仅凭自己的喜好和直觉来选择武侠、言情之类的作品,放着学校图书馆的书不借,跑到外面猛租书来看,读的“书”是越来越年轻化。可能他们的确是郭敬明、韩寒的发烧友,但是他们未必读过老舍、托尔斯泰;也许他们对安妮宝贝的每一部小说都烂熟于心,但是他们可能连《菜根谭》《老人与海》都未曾听说过。众多的国内外名著犹如明日黄花。
2、阅读兴趣缺失,阅读需求降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一个人,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体,更是一个精神存在体。只有精神的存在才能直接推动着学生进行主动阅读。为什么现在学生阅读趣味低下,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去读那些公认的名著,而宁愿沉迷于“口袋书”或武侠、言情、卡通漫画?是阅读兴趣的缺乏致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停滞在较低水平或原始状态,使他们只关注于语言文字的表面信息(显性意义),而对语言文字的深层信息(隐性意义)毫无探究意识,长而久之,学生的深层阅读品质很难形成,更难以耐心细致地去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妙。有学生就表示:“语文老师让读文章就要求写读后感,烦;政治历史书籍,枯燥乏味;名著,过于老化;科普知识,理论性强,太深奥。这些书籍,有几个同学会感兴趣?”正是阅读兴趣的缺失,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关注“眼前”,符合学生猎奇心理、消遣娱乐的作品就成为了学生的阅读主流。
3、阅读方法不当,阅读速度有限。
浩瀚如烟的书海,即使想博览群书也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适当的阅读速度,在本来阅读时间就少得可怜的情况下,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捧着一本厚厚的名著坚持读上几个月而不厌倦?更何况名著由于时代的关系,在文字上或是思想上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实际上,读不懂、读得慢、读得吃力才是学生怕阅读不喜欢阅读的主要原因。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我下决心好好读一遍四大名著,可才读《红楼梦》就晕掉,根本看不懂,累死了。这还是讲爱情的,我特别想看的呢。所以,谁也别再跟我提什么名著。”实事求是说,学生在课外阅读诸多方面更多的是无奈,在阅读中没有获得成就感、阅读实际能力的低下是学生阅读最大的“拦路虎”,是导致学生产生一系列阅读问题的根源。(昆明官渡区杨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