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美术素养
(2024-04-28 05:24:54)分类: 教师篇 |
美术教育旨在培养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美术兴趣和情感,初步具备浅层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获得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小学生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表现力、感知力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小学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挖掘。那么,如何让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较好而有效的开展呢?
一、利用身边教学资源,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自然有大美,民族有文化有特色之美。只要善于发现,就会在美术学习的领域下发现学习的广阔天空。我们只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美,那么他们就会有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1课《小雨沙沙沙》时,我在课前用了不少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多幅春雨时植物、人物、动物的作品,刚上课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春雨的小诗,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去感受。睁开眼睛之后我又请学生上台来表演小花、小草喝水,沐浴春雨的样子。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当我问他们是否想把心中春雨沙沙沙的情景画在纸上时,个个欢呼雀跃,学习热情高涨,有些迫不急待的感觉,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孩子是画自己所知道的所以特别感兴趣,那堂课他们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又因为他们的认真和投入,所以个个画得都很棒,虽然笔墨稚拙,但是每一幅都生动有趣,彰显个性,这就使我感觉到学习美术兴趣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在课上的兴趣,我还充分利用各种美术绘画材料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材料,比如:油画棒、水粉、旧布条、旧手套、旧毛线、硬纸板、废纸盒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贴、折等进行手工制作,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他们上好美术课,学好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他们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不应要求过高,而要重要对他们的心灵和情感的呵护,对学生的作业多做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也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尊重与成就感。
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用爱呵护培养能力。
有那么一部份孩子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家庭文化底蕴和家庭教育比较缺少,因此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大多是不高的,教师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尊重和重视,尽可能的挖掘此学生美术学习的潜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如在一年级《架卡》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属低段美术教学,与贺卡接触得比较少。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贺卡(包括单页式、折叠式、开门式、立体式和抽动式等样式不同、用途不同的贺卡),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传看,让他们组成小组进行探讨: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贺卡,为什么?这些贺卡可以怎么做出来?如何才能做得精美、有创意?我允许学生将的上的贺卡进行“解剖”,允许学生在手上的贺卡上添加内容。在实践操作的课堂中,我简要贺卡的类型,根据卡片大小合理构图,布局文字,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当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步骤方法不准确,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会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从设计、构图、文字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尊重和成就感。
小学美术教学中,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形成了学生基本素养。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句话表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时要想拥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样,在教学《小小园艺师》这课中,我带学生去公园认识树木,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这就是对学生观察力的一种训练和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认真、细心的观察,才能使他们把握树木的色彩和造型。
四、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如今的新课程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惟我独尊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可见,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因此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艺术体验。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的参与与亲身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小学美术教学中,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形成了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昆明经开区季艳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