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高质量探索

(2024-04-27 06:02:03)
分类: 教师篇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教学效果。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或教得内容多 不多,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精彩、多么生动、多么辛苦,也不管是学生不愿学, 还是学不会,或者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这些教学行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进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课改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师是否教得有效不是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用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行检验的。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一、   备课时材料的筛选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让我们的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有效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个老师都有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我们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精心搜索的哲理小故事、图片、视频资料、名人名言等。

如何处理这些材料,让它们更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教材中的观点都是编者经过精心策划的,材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挑选的。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编写教材时有时无法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千变万化的具体问题。此时作为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最感兴趣或最关心、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进行挑选相对应的材料来授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8.1无为小恶这一课,就是借用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导入新课,同时深入浅出的揭示了不良行为习惯会导致违法犯罪的道理。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如果能加以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理解压力。用名人名言来解释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教材中空洞的说教缺乏说服力时也可以巧用名人名言来说,长期引导学生学习名人名言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

所以我们老师要灵活地处理材料。为避免教材中事例材料的不足, 教师在运用这些事例材料时应对它们进行认真地再挑选.对一些蕴意不深内容简单的事例材料,只要求学生自阅,教师略为点拨皆可,而对一些因受教材篇幅限制叙述过略的典型事例材料,教师则须对其进行充实性讲解。同时教师应善于收集那些与思想政治课学科知识相关的事例材料,在收集事例材料时,要注意事例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并适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运用的事例材料应有強烈的时代感,特别要善于运用一些学生关注和喜爱,而又是在近期发生的事例材料。这样能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新颖感,使学生更能够接收和理解教师的教学。       

此外,运用事例材料进行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网络等。采用这些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节省大量的时间,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习内容、练习题目、知识点并结合相对应的事例材料等,此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什么对你来说重要、什么难以理解。在此基础上研读教参,有效的利用材料,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关键,以及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样去备课,才能在讲授过程牢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授课时应做到:

1、坚持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多种资讯传播载体的总合,最大程度地汇集了古今中外的丰富信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在《新课标》倡导下,某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操作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新”与“奇“,因此教师往往罗列大量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过多、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或创设情境等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刺激学生思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课堂上,时而讨论、时而唱歌、时而又多媒体演示,表面上一堂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把课堂搞得沸沸扬扬,杂乱无序,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不停地调动所有感官,疲于应付,这样很难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也会失去独立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一些庞杂的内容堆积,而不能对知识形成真正系统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更不是新课程实施的目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表面上一堂丰富多彩、花样繁多的课并不一定就是一堂有效的课,更多时候我们都在剖析旧的以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形式,其实问题不在于课堂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还是“呆板单一”,而在于教学内容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什么,有时我们更需要追求的是课堂的简约与实效。

因此我们说,当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资料时,它可以起到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当多媒体成为一种主要的,唯一的教学手段时,学生只能在速率极高的幻灯片交替中成为彻头彻尾的亲历者,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收获者,这样的大容量教学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老师要做到边引导、边讲解、边板书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教师的逻辑思维,具有很好的示范性;而且这种境界就思维速度而言,能够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所接受。因此,面对新课改,面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思想政治课教学,我们应该坚守选材适当、典型,宁精勿滥;坚守课件的设计应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统一;坚守多媒体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2、坚持“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同时坚守容量适度。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知行统一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要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并进而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从而使学生达到预期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3、坚持寓教于“乐”原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我们都知道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政治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在不停的讲,而且内容也让大家觉得很“空、“虚”,学生学得很辛苦。如果我们能够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内容,从而使理论更加切合实际,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可信度,能把真实生活引进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亲身体验,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如同亲身体验,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8.1勿为小恶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教材第74页“情景探讨”中的“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违法吗?”的小品,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并在扮演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使小品演示的寓意得到了扩展,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随后因势利导开展民意小调查的活动调查学生捡到他人遗失物的多种处理方式,并让学生根据小品及民意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得出正确的结论: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试违法行为。讨论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如果一位老师能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处理好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那么这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会使老师、学生都在课堂中感到其乐趣无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教学反思

有人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是否有效要重视教学反馈,提倡课堂教学节节有反馈,作业和测验及时批改,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准确诊断,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同时需要老师自觉养成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问“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只有在这样不断的反思、对比中发现自己的“失误、遗憾”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增效的结果,让老师教得愉悦,学生学得轻松。

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反省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只会建立在冲动、直觉和常规之上,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就如烹饪一样,不花心思的饭菜只不过是解决温饱而已,只有用心那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反思之所以能够使教师远离平庸,是因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实践型、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

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研,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借助反思可以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符合科学规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直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同时在网络上看过为大量有经验的教师前辈们写的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文章,深深为这些前辈们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所感动,仔细体味他们的感受后加之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所写,所谈认识粗鄙浅显、不全面,自身也有待提高与完善,如有不正之处敬请指正。 (昆明官渡区郑雪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