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感悟记

(2024-04-04 18:05:41)
分类: 教师篇

——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三年的新教师,我送走了我的第一批学生。在接下来近两个月的暑假里,我早已有“预感”:下一学期的工作岗位分配中,必定要将我安排到班主任的位置上来。整个暑假中,我都陷于“纠结”的状态之中。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事无俱细,这是一份非常操心,且在本校岗位津贴相当微薄的工作;从个人角度上来讲,作为一个“贪玩”又未婚未育的女青年,我很不愿意接手这样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然而,我内心深处的这样一条信条提醒了我: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折腾,年青的时光就是折腾自己的最好时机!最终,我说服了自己,心想:假如开学领导要求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便欣然接受吧!同时,整个假期里我时不时还思考了一下怎样去带好一个班。

果然,8月的第一次教师大会过后,刘副校长便提前给我打了电话。他先是问候了我的身体状况(的确,我的身体状态并非像大部分年轻人那样健康),再是询问了我暑假的旅游活动。有了这些铺垫,最后他进入了主题,“新一届的班主任里有你,你可不要推辞!”我礼节性地笑了两声后干脆地说道:“既然领导信任,我便答应了!”刘副校长也好似得意地说道:“这就是杨洁!”

我不是很明白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但我觉得这起码也算是一种对我的肯定吧!怀着那么一点点自信、那么一点点兴奋,和那么一点点不安,24日我见到了属于我自己的学生。

还好,目前为止我三班的学生整体来说比较乖巧听话,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比较擅于自我反思和相互监督,因此班风很正。

对于一个班级的管理,我深知一个事实:49个学生来自于49个不同的家庭成长、教育背景,有的父母文化亲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高,孩子的各方面素质也相对要高;而有的父母文化素质低,对孩子要求低,孩子的素质及能力自然可能也就要低些;且先天条件也决定了,有的孩子悟性是要比其他孩子好得多的。这样一个“划片招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现实,确实给我的班级管理带来一些困惑。我深知因材施教的道理,于是我决定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管理每一个学生,作为班主任对于不同素质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标准和手段,而这个标准时什么,我想这个标准应该就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

当我提议这一条标准应该出现在班级公约上时,我发现学生们统统向我投来了一种“被理解”的目光,因为他们在小学时已经“饱受”了小学老师统一高要求下的“高压”,从这一点上,我算是“收买”了学生的心了。更难得的是,在我给每个家长发放了一份《初一(3)班班级管理制度》后,当家长看到这句“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时,他们纷纷称道这是最具鼓励性的一句话。

因此,在我的整个班级管理和“后进生”启发过程中,我的工作主题始终没有离开过“做好的自己”。

每当班级量化操行分被扣时,我总不会先责怪学生,相反我总会问:你们负责任地做了吗?你们尽力想办法去做了吗?你们注重每个细节了吗?问完这三个问题后,学生们都会觉得,杨老师并非一个功利的人,他们不是因分数而受责备,而是从杨老师那里学习怎样处理好应该做的事情:做事要负责任地尽力去做好原本能够做好的事情,在做事过程中要注重细节。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不会因受责备而产生反感叛逆情绪,反而还能加强自我反思,从反思中逐渐改进自己。

在这个班上受这句话启发最大的,我想应该是纪思臣同学。他是一名城中村的孩子,父母亲长期靠收取租户房租生活,文化水平也不算高,对纪思臣同学的要求也时高时低,因此造成他平时生活、学习懒散,为人也比较自私。在开学才一个月的时候,我发现他不仅文字表达能力弱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差。这一现象说明该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基本功太差。也正由于这一点,我每周布置的周记作业,他总是从作文书上复制下来上交,也由于学习态度懒散英语抄写和听写作业总是做得很差。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不得不将他的家长请到办公室来面谈。当着家长和纪思臣的面,我没有过分数落他的不是。我的教育只围绕着一个主题:你纪思臣同学脑子不笨,为何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你自己对自己的状况满意么?是什么造成的?你的今天是否比昨天优秀?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是否做到了最好的自己?长达一小时的深入谈话,纪思臣同学受了很大教育,目前取得的效果是:每周的周记都在写当周所学到的知识,谈谈自己一周以来的学习感受,总结了自己的得失,还主动向我汇报他在班上发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更为难得的是,有时还会告诉我某某同学出现了什么状况,请求我帮助那些同学。现在,他正一点点地改变着,班级活动中也有了他的身影。虽然偶尔还会犯错误,但至少学习态度积极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的确,不论是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还是学习,只要做到了这一条,我想,我们必定是体验了过程,又获得了成果的那个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我对于学生的理解,体现了我对他们的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一定爱着我。

(昆明官渡区 杨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微散文启迪
后一篇:稻香传喜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