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要好方法
(2024-03-14 05:34:18)分类: 家长篇 |
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如果说以前父母教育孩子是出自天职本能,那么现在的子女教育问题,就需要父母去学习、研究,才有可能教育好子女。
应该说家庭教育是伴随着自然生活的教育。它具有随机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随时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教育。它又具有针对性,孩子在父母面前往往无所顾忌,优点和缺点都能充分表现出来,个性特征也反映得真切完全,这为家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它还具有及时性,父母和孩子在朝夕相处中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教育,随时观察督促,防微杜渐,这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往往能让教育的效果立竿见影。
但关键是多数家长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对这种困惑,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分析、搞懂。
首先要让家长懂得:家长的言行、待人接物和处世立身的态度,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子女构成一定的教育。这种无意识地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物质满足、精神刺激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出评价等方式,向子女灌输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把自己的一身坏毛病或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子女,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导向,而且会使学校教育疲于弥补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的缺陷。
其次要让家长知道:教育方法要主动,要多样、多方位、多侧面地采用生动的、为子女乐于接受的方法,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场合,以某种契机,“借题发挥”,以大见小,与子女进行富有感性的、有意义的谈话,把“训诫”“规劝”“诱导”“鼓励”融化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教育显示其效果。
再次要提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和表扬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感。要恰到好处讲究分寸,使表扬和批评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表扬和批评一旦过了头,都会产生副作用。不能因为对孩子的感情因素而忽视了这一点。特别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进行正确的引导。
最后要鼓励家长:要让家庭氛围感染影响孩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彼此之间的感情互有感染性,这种感染性,是深刻持久的,是说服力很强的语言不能替代的。家庭环境和气氛的和谐,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的融洽,是决定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则常常采用心理学上“错误归因”的方法帮助家长找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比如,常有家长反映孩子根本不理他们,只跟他们要钱,其余的事问都不准问。我就把家长和孩子一起请来,先问孩子为什么要向父母要钱,孩子一般都会说:“他们是我父母,不跟他们要跟谁要?”我接着问:“你的意思就是他们对你负有责任,所以必须给你钱,对吗?”回答是肯定的。我再问:“按照你的逻辑就是:你们有责任给我钱,但却不能管我的事。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十年后你遇到一个你很爱的人,你想跟他(她)一辈子生活在一起,但他(她)说,`我们结婚,你有责任给我幸福,但你只负责给我钱,我的任何事你都不准过问、干涉,我回不回家你也不准管',你还会愿意跟他(她)在一起吗?再假设,你有了自己的事业,招聘员工时,前来应聘的人对你说`我为你打工你就有责任付我工资,但我的工作情况你不准过问、干涉,我想怎么干都要由着我”,你会聘用这样的人吗?”“不会,因为不公平。”“那你要求父母只负责给你钱,却不准他们管你又公平吗?”“其实我不是不让他们管我,而是反感他们……特别讨厌他们……”
通过“错误归因”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地引导他们说出对家长教育不满意的地方,让家长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家长忽略的教育细节。这样的谈话,教师、家长、学生都能坦诚相待。当内心的委屈、伤心、误会、芥蒂都一一消除时,家长也清楚知道了自己今后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清楚地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来对待孩子;老师则收获了家长的感激和信任。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一门艺术。如果说学校教育具有规范性、阶段性,多为知识性的;那么家庭教育则具有连续性和灵活性,多为生活化的。如果说学校教育多为显性的正面强化;那么家庭教育一般是隐形的潜移默化。学生有一半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弥补,学校教育就会孤掌难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如果我们能用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这种相互利用、互补的合作关系就能使我们的教育成效事半功倍。
但家庭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涉及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等等。作为老师,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别人“素质低没资格当父母”,我们也不可能在短暂有限的接触中去提高家长各个方面的素质,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用我们的耐心、细心,推心置腹地帮助他们改正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改正教育孩子的错误方法,让他们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量身定制可行的教育目标,让他们用一颗平和的心迎来家庭教育的春天。(昆明市官渡区杨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