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山恶水到山清水秀,这一个华丽转身是怎么来的呢?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这水,但是居住在山里和水边人的生活,如今不一样了。
看见衣食住行这个词,我也在想,为什么偏偏把衣排在第一,行排在最后?不是民以食为天吗?
我猜测在古代,穿衣比弄吃的难。吃的,有树上的果子,地里的庄稼,河里的鱼虾。但是穿衣,总不能就弄几片树叶子遮蔽在身上吧?织布比狩猎还不容易。
风吹,日晒,雨淋,不穿衣服肯定不行。更重要的是,人要脸面,衣不蔽体怎么行?这就是说,伤了羞耻之心比饿肚子还要不堪。所谓温饱,先要温,再才饱。这个温,就是穿衣暖和。保暖思淫欲,就是吃饱喝足了,才有心思整那些个花花肠子弯弯绕。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那个狗窝。农民辛辛苦苦积攒钱,就是为了造房,这是个百年大计。从茅草屋,到砖瓦房,从楼房到四合院轻重钢别墅,努力的人们每天都在为梦想添砖加瓦。
现在,听说住房过剩,住的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至于说吃的,在住之前就有了。主要就是吃得好,变换花样。你看这衣食住搞好了,下一步是什么呢?轮到行。
有的人购买房车,带上帐篷和钢灶子,游山玩水。住在山里和水边的人这不就有机会发财了吗?
过去说穷山恶水,是因为交通不便。我有个同学说当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从恩施到武汉,路上就要一个星期。翻山越岭啊。平原的人种稻谷棉花,很快就购销了。山里呢?果子烂在地上,出不去。
所以愚公发狠心要移山。智叟笑他也没有用。大山阻隔,和外界断了联系,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他祖祖辈辈肩挑锹挖,那股憨劲,神仙看了也心疼。用手这么轻轻一拨,就帮他把山弄走了。
风水的车轮流转,经济也是突飞猛进,到了行的年代。过去是山里人出不来,现在是外面人要进去看风景。靠山吃山,好家伙,连愚公的后人也后悔了。坐着收钱不好吗?卖拐杖玉米棒,把游客带回家住宿。白花花的钞票啊。
按照唯物史观,这也不能怪愚公。此一时彼一时也。愚公他哪知道后来会发展成今天这副模样。成语故事是现成的,我听说愚公的后人又把山重新堆起来了。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原来那么大,不清楚。
你说山好不好,你说水好不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像长了翅膀。山水就是资源。这就像写文章,平铺直叙没人看,山水迂回有品味。在山上修几条栈道,在水边建几座亭榭。远道而来的客人,就在这里歇歇脚吧,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
柳再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