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三年级了,又要面对习作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为教师,最怕的当数作文批阅吧。每班70来个本子,就算每人只打一次草稿,只修改、誊写一次吧,也得两个来回140本呢。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啊,最少也得两周才能完成。一个学期也就8个习作,也会让你累得不行,最主要的还不是累的问题,就怕这些习作还不见得令人满意。
老师怕,自然学生更怕。一让他们写作,就有人满脸痛苦状,抓破头皮还是不知写什么?从何下手?用什么话来表达?看着真让人着急。
可心里知道,急是急不来的。仔细想想此刻自己的束手无策,不正跟此刻的孩子一样吗?看来还是教师先无策啊,得仔细反省自己才对。
按照学校惯例,三年级学生每学期都有习作参赛的任务,我得提前做些积累。为此,我准备了两个本子,安排了语文水平不错的几个孩子,每人一天,负责记录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取名为《班级日记》。意在让孩子积累习作素材,培养几个班级小写手,以应对学校的各种征文任务。
没想到,赵翌晨的第一篇日记就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也打动了我的心。我在班上念了她的习作,孩子们听得那么入神,不时还露出会心的笑容。我问他们笑什么,大家争相发言:这个说,什么词太搞笑了,那个说,有个比喻特别有趣。。。。。。孩子们听着自己的同学写着自己同学的事,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亲切感溢于言表。大家咯咯的笑着,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快乐。这快乐深深的感染着我,我突然明白,孩子们要的,我要的,不就是这样的习作课堂吗?我为什么不把严肃单调的单元习作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呢?
有了这个想法,我便放手让孩子们继续讲评起来。最后,我以一种有些夸张的语气,特别感谢赵翌晨为大家带来了这篇好文章,同时也感谢她文中写到的同学,是他的可爱,成就了这篇好文章,感谢他们为同学带来的快乐。之后,我告诉孩子们,这篇习作写的是真事,说的是真话,又有自己的语言特点,特别的幽默。看来,我们学习习作就从身边的真事开始吧。
接下来,我本想按计划安排下一个同学来写,没想到大家竟然争开来了。原来,想着不会有人愿意做的事,现在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就连赵翌晨也争着还要写,我知道一颗兴趣的小种子已萌发在她的心田。
为了不出意外,我还是按事先的安排,让表达比较好的朱苑榕来写。人群中随即发出了“唉”的声声叹息。看到一部分孩子有了表达的愿望,我也更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一连几天,几个孩子都完成得不错。我也每天都坚持给他们面批,及时给出建议,当天在班级朗读分享。
一周后,我便没有特意安排谁来写。每天布置家庭作业时,不忘问一声:今天谁有事想写?然后就随机的把本子传给举手主动要写的孩子让他们去写。其中,不乏有让我担心的孩子。不过,事实证明,这担心是多余的。第二天,这些孩子会照样按时把他的习作放到你面前。原来,孩子愿意去做,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呀。且不管他的习作如何,都足以让我对他的不信任而感到深深的羞愧。只是,由于有了家长指导,念起来还满通顺,在同学们一番评价和老师的肯定声中,这些孩子不但有了收获,也更有了信心。
两周之后,我坐不住了,真想让每个孩子都尽快来展示自己。于是,我把每天一个孩子的习作安排,增加到每天5个孩子来写。这下可热闹了。有时5个人会写同一节课,同一件事;有时,写的又各有选择,题目也新鲜起来。什么我们的《吴老师》【指一个爱给同学大讲特讲的姓吴的学生】。什么《杨镘的眼睛》,什么《叶子家族》,都是他们经历的事,同学们一个个听得兴趣盎然,笑声不断,原来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孩子的视野那么宽阔。
最让我感动的还有家长们的鼓励留言。记得袁音符妈妈在家校本上的留言:“音符说她的习作很差,可在妈妈眼里已经很棒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自豪,是鼓励,是深深的爱。对于孩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动力。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了,孩子们更乐于关注班级的事了,更关心同学了。。。。。。我也和孩子们更贴心了。作文,原来也可以是一座感情的桥梁。
这越发坚定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就这样,每天读一读,说一说,夸一夸,点一点,在愉快地说笑声中,习作的快乐洋溢在我们的心田。
我不再那么怕习作教学了。点拨也变成聊天:只需要问问他们,今天有什么事让大家哈哈大笑过?有什么事让大家难过吗?有谁值得你夸夸他吗?你今天过得怎样?让他们说来听听。然后告诉他,你说的太有趣了,也说给爸妈听吧,如果写下来,一定更有意思。
仅仅一个多月,我已经积累了有60来篇文章了,它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记录,更是他们成长的见证。对我来说,还是很好的习作讲解的范文。比起远离他们生活的那些例文,孩子们更有亲切感,更易于理解学习,更能从中感悟到习作的真谛和快乐。
现在,虽然还有头疼习作的孩子,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早晚,他们也会有习作的成功体验。
我觉得,这样把习作批阅、指导化整为零,说轻松你肯定不信,但实效一定不会差。
这样做,对我的教育教学来说,至少有以下好处:
1,为教学提供了范文。由于孩子写的就是班级里大家熟悉的人和事,写得是否属实,是否恰当,一目了然,讲起来易于接受。
2,有利于启发引导学生取材。通过大量的读、听、说,会潜移默化的让孩子知道,原来可以写这些事,可以这么写,启发学生选择习作素材。
3,能面批面导,最大限度发挥了批阅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水平,进行一对一指导,避免了孩子读不懂老师批语的问题。
4,有利于批阅时鼓励。在批阅中,你可以对每个细微的可取之处口头鼓励,尽可能的称赞,这会给孩子无限的动力。
5,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在听别人的习作时,谁都能或多或少的有所学习。
6,激发同学之间互相关注、互相欣赏的意识。在习作中有许多事不是每个人都注意到的,有许多人也不是谁都关注的,通过大家的习作,不仅能让孩子提升习作能力,还能增加了解,增进友谊。
7,培养了孩子认真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一些孩子的在描写时特别细致,一些孩子却常常一笔带过,在交流中体会,会更有说服力。
8,让同学、家长、老师更关注班级,有利于班级管理。在习作中,孩子们互相了解了,老师、家长也知道了孩子的思想动态,彼此更知心,沟通更有效。
9,整体促进班级习作水平。由于抓得实,抓得全面,让每个层次的孩子都得到有效的训练,自然班级整体水平会有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
10,激发了孩子的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初涉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尤为重要。小小的班级日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树立起自信心,兴趣就指日可待了。
没有想到,小小的《班级日志》,为我打开了孩子习作的大门。真是小私心,大成就。(昆明官渡区杨桂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