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古诗
(2024-01-03 21:41:27)分类: 教师篇 |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诗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无论是观点上还是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古诗词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教学古诗词,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因而,我们教师应以课标中提出的古诗词的要求为基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究些教学方法。
一、以读解诗,渐入意境
指导学生充分阅读,透过简短的语言还原并走进诗词所营造的画面。《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在读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理解的外化体现。
(一)方音读诗
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了解特定历史背景环境等方法来感悟诗词所包蕴的情感。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诗意真情。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读特定历史背景环境等,也能感悟诗词所包蕴的意思、情感。一位名师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教学“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诗时,诗句里的“吴音”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单独的讲“吴音”,通过语音描述学生可能还是不理解什么是“吴音”,这位老师用轻细、柔软的吴侬软语朗示范这首词,没有过多的辞藻,没有华丽的语言,就老师模仿吴音,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明白“吴音”,感受到浓浓的上饶风俗,不用过多的语言讲解就已经是最好的讲解,进入意境。
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二)分层朗读,理解意境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抓住“读”这一主要途径。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在教学《小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我抓重点词,一层一层的指导学生朗读,如:我读“荷花”,学生读“莲叶”。我读“莲叶无穷碧”,学生读“荷花别样红”。我读“接天莲叶无穷碧”,学生读“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学词、析句、理解内容,披文入情、析文入理,准确地把握古诗词作品的情感基调,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二、以诗解诗,感悟意境。
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但是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时,与其生硬地解说、灌输,不如引入相关诗句去体会其意境。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在教学实践中,“以诗解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时,诗中没有一句对春天景象的具体描绘,有的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所产生的一些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这种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让学生来想象“泗水河边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课外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当学生想到“山”时,就引入“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当学生想到“水”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学生想到“花”时,引入“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当学生想到“草”时,及时引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学生想到“树”时,又恰到好处地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然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整合起来,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朱熹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意境。所谓“以诗解诗”,就是用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意,领会诗人的感情,体味诗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古诗意境。
三、以诗比诗,升华意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在语文古诗教学中如果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敏锐,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便能感受到诗词语言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展示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的壮阔美,我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行比较,“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莲叶”与“小荷”有什么不同?同样是描写荷叶的两句诗进行对比,发现“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莲叶特别的大,特别的多,多到什么程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莲叶接到天上的壮阔美,突破了“接天”。从而感受前一首诗展现的是荷花小巧的美。品味古诗词的美言妙语、用词炼字,考究用词炼字也就是抓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在诗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反映作者的用意和感情。加深对诗词内容情感的认识与理解,以诗比诗,让学生在体会用词的精妙中升华意境。
四、以诗引诗,明晰意境。
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对多首古诗进行整合,找出它们共有的知识点,进行以一带多的拓展,目的是凝练出几首古诗中共有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新诗以及之前学过的古诗中找到契合点,更加明晰这首古诗中的意境。例如教学《晓处净慈寺送林方子》这首古诗时,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但诗中描写的却是景色,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进入意境以后,《晓处净慈寺送林方子》是以什么相送?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晓处净慈寺送林方子》以西湖的景色相送。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这里对诗意境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首诗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对荷叶“无穷碧”和荷花“别样红”的美的理解,最后应该上升到对林子方和杨万里的友谊就像满湖的莲叶,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阳光下的荷花红的似火。以景寄情,两人的感情得到明晰,意境得以明晰。
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注意同类型古诗的共同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是感悟古诗意境的桥梁纽带。
综上所述,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样式,也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教会学生领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用词炼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获得美的艺术感受。(昆明经开区李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