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的启发
(2024-01-01 20:38:26)分类: 教师篇 |
“一堂课我们的着眼点是看教什么,但是教的最后的落脚点则是在学生的学,看学生学得怎么样。”------钱梦龙。“教什么”和“怎样教”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生成。,明确二者的关系尤为重要。
第一、明确“教什么”是前提。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强调,教学中教师应先考虑我要“教什么”,再设计教学过程,即“怎样教”。可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却不乏这样的乱象:教师尽情的演绎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最终却迷失其中,使教学完全游离了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以下是一节教学研讨课的教案设计:
细化人物描写 写好至爱亲情
——初三作文复习探讨
学习目标:
1、学习用心观察家庭生活,捕捉亲情美好瞬间。
2、学习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写真情实感作文。
学习重点:从语文书中学习亲情类作文应写什么。
学习难点:文本引路,能仿照范文当堂写片段作文。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亲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她是春雨,是夏花,是秋叶,是冬雪,四季相随,一生牵挂。正因为如此,至爱亲情才成了作文中永恒的话题。说说你身边的亲情。
二、作品比较
天色阴沉,雨丝纷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冷。四月份,却没有半点春之气息。
明确:主要存在问题——以叙代描,缺少生动细致地描写,内容空洞,中心不突出。
【文段一】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明确:外貌描写:明确:“布”——父亲失业,家境惨淡,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可见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与体贴。
体态、步态:“胖子”“蹒跚”——肥胖体衰,符合年龄特征,步履艰难,过铁道,爬月台艰难。
动作描写:“探”——准确地写出下去的过程。
“攀”“缩”“倾”——细化了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如此艰难地去为我买橘子,感人至深。
小结:通过这些细致的外貌、动作描写,文章内容充实了,父亲的形象高大清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也跃然纸上。
【文段二】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小结:选段中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主要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写出了“我”望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为我做鞋底的真实感受,再现了勤劳能干的母亲深夜依旧劳作不息,为子女甘愿无私奉献自己的精神,伟大的母爱就蕴藏在这样的生活琐事中,读来耳目一新,引起读者的共鸣,感人至深。
总结:两段告诉我们在写亲情的时候,我们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细化自己所描写的人物,并且在适当的地方穿插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学以致用: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添加恰当的人物描写语句,充实内容,突出中心。
提示一:仿照《背影》添加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提示二:仿照《我的母亲》添加自己的感受。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点评)
【文段展示】
天色阴沉,雨丝纷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冷。四月份,却没有半点春之气息。
不久,回到家,家中空无一人。我太疲倦,便很快睡去。“咔嗒”,开门声惊醒了我,是爸爸回来了。他拿着一把雨伞,手上还抱着一件我的外衣,而他的衣服袖子已经有些湿润,眼神乏倦却仍闪光亮,面上带着一丝病态的红晕。“爸,你去哪了?生病就该休息呀!”我接过雨伞,嗔怪道。他扭过头,用毛巾拭了拭发尖上的水珠,不知道那是汗水还是雨滴,然后有点不自然地说:“太闷……出去随便走走。”我奇怪极了,低头打量他的裤腿,上面竟有一圈浅浅的泥水,鞋子也早已被浸湿,可是家周围没有多大雨呀!爸爸看出了我的表情,轻叹道:“今天雨大,学校又远,我担心你,所以就去接你。谁知你走得太快,我追不上啊……”
爸爸去接我了?如果我走得慢些,是不是就会看见爸爸,然后一起停下来躲雨?是不是他就不必担心我,一路飞快赶回家?我捂着脸,眼眶中凝聚了温热泪水,这既是愧疚的泪水,更是感激的泪水。“不过……我也不是没有收获。看,我给你买了什么?”他变魔术似的掏出一小盆花。花朵淡黄,宛如光线会聚,耀眼如阳,嫩绿的芽,挺直的茎……一切都在昭示着春天的生机勃勃,柔和美好。
四、课堂总结——方法归纳:外貌神态,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细化过程;语言描写,如闻其声;
心理描写,感受更深。
五、布置作业
本节课最大也是最致命的问题就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不一致,目标的设定是要教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的导入语是“在中考备考阶段,同学们一定在紧张地复习的同时,被父母的挚爱亲情温润着,请把你感受到的至爱亲情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将教学生人物描写的方法换成了教学生如何选材,脱离目标的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教什么”要清晰。这里也以一个课例为例:
《词语的修改》教案
教学目标: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修改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词语修改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修改词语。
一、情景导入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展示(PPT投影)
师:对比列下句子中画线的两个词,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
1.深蓝色的天空中挂(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2.万水千山,求它戴(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3.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语重心长(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生意。
4.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提高(增长)知识,增长(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5.“小姑娘昂着头颅(头),那简朴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纯洁的心。”
6.“看完了《雪豹悲歌》,我沉思良久,最让我刻苦铭心(刻骨铭心)的是雪妖的自私、狭隘。”
生:1句中星“挂着”不符合生活实际,而“悬”指星星自主的浮游在天宇中;2句中“它”指船,船用“载着”,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3句指买牛的在“纠缠”,应该用一个贬义词“死乞白赖”较得体;4句是词语的搭配不恰当。5句中的“头颅”改为“头”就可以了,在这里用日常生活用语“头”更恰当;6句中的“刻苦铭心”是临时生造字,应改为“刻骨铭心”。
师:同学们,由此看来,一词一字的修改,对语言的表达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修改词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习作修改(解决“怎样修改词语”)
师:同学们,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篇文章,是老师的一个学生的初稿,请大家仔细斟酌一下文中划线的词,看看她用的是否恰当,能否帮她修改不当之处。
1.朗读并尝试修改学生习作《冬之韵》,独立完成后与同伴交流成果。
师:巡视、观察、主动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请几位同学汇报自己的修改成果。
1)将“团团”改为“枝枝”或“朵朵”
2)将“细脚伶仃”改为“屈曲盘旋”或“
3)将“咄咄逼人”改为“凌寒独放”或“
4)将“听遍百花齐放,看尽百鸟争鸣”改为“看尽百花齐放,听遍百鸟争鸣”
2.朗读修改后的作品,对比原稿和修改稿哪篇更好?请说说理由。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修改后的作品,再请两三位同学对比着说说喜欢修改稿的理由。(学生能大致说出几点就行)
(四)文本解读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对词语的修改意见,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进入到《词语的修改》一文中,通过自学新知识来验证大家先前所进行的词语修改是否符合要求。
师生共同明确:1.“团团”改为“朵朵”或“枝枝”,“细脚伶仃”改为“屈曲盘旋”或“瘦骨嶙峋”符合课本中要求的选用准确的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地反映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咄咄逼人”是个贬义词,用来赞美梅花有魄力是不恰当的,应该用一个褒义词“凌寒独放”或“坚韧不拔”;“看尽”与“听遍”同属于词语前后搭配不当。
五、课堂练习:完成“想一想·做一做”
六、作业布置: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你最近完成的一篇作品进行词语方面的修改。
附: 板书设计:
词语的选用要,(看对象,有分寸)
词语的运用要,(看身份,辩褒贬)
词语的搭配要,(字通句顺,符合习惯)
另外:不用;不用;不用;改用
这一课例目标就比较清晰了,且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为什么修改词语、要怎样修改词语,本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第三、选择怎样教------“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在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中,谈到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在这一主导理念的指挥下,诞生了肖老师以“读”为基础,以“读”为核心的成功课例。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肖老师既没有一般老师通常采用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也没有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更没有课本剧表演之类的热闹场面,而是从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夸张”的语言如手,进而思考“是谁导演这一场闹剧”,引发对成人世界复杂内心的探究,最后通过对结尾语言的改写、比较,既联系现实,又进一步挖掘了《皇帝的新装》的深层意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语料,形成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又接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整个教学生成如行云流水。
“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应该就是好课了。”(钱梦龙)面对同样的教学素材,设定别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学生学得不一样”。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的教学设计里应当存在:亲切平等的对话。即师生互动的方式是对话,而不是问问答答式的多半浪费时间的问答。适时的激励,亲切有效地指点,利于引导学生走人文本深处;有效的课堂提问。“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影响,莫过于使我们开始做内心的反省。”(卡莱尔)富有艺术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可以使文章的重难点逐一解决;朗读体验的应用。在“情感”主题的教学中,有情感地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文本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涵的有效措施。由此可见,“教什么”决定了“怎样教”。(昆明经开区丁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