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得启发

(2023-11-28 05:28:06)
分类: 教师篇

近段时间通过阅读李希贵校长《重新定义学校》一书,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书中列举了被誉为人体照相机的英国画家斯蒂芬·威尔特希尔,他只需要坐直升机在任何一个城市上空盘旋15分钟,之后凭记忆就能够画出像照片一样的作品,殊不知斯蒂芬竟是一个严重的自闭症患者。故正如英国作家肯·罗宾逊所说:人的潜能犹如矿产资源,埋得很深。清华学子钱伟长,高考时中文和历史都得了100分,物理只考了5分,在遭受无数次日本军国主义者空中炮火洗劫后,毅然弃文转理,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他每天废寝忘食,终于在毕业时物理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名,1942年赴加拿大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46年回到清华大学应聘为机械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并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为我国力学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故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和唤醒,下面我与大家分享自己身边的一个教育故事:

不同的人思维发展各不相同,语言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擅长表达,逻辑性较强的学生思维严谨,通常数学成绩优异。如果教育不发掘个体优势,千差万别的学生都用同一个标准来考核,必然会扼杀学生特有的天赋,因此,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让不同爱好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世界,才是最佳的育人选择。2014年的9月,新学年初我接手了八年级102班的班主任工作,班上有个男同学穆斯登,父母常年在东莞市务工,平时是爷爷奶奶在家监护,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变得内向,胆怯,不敢在公众场合交流发言,常常沉默不语,人际圈也很小。可他却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就在当年冬季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学校举行了校园歌手海选大奖赛,因为初选阶段,他只面对音乐老师罗云芬一个人,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他优美的声音被音乐老师所发现。经过音乐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他勇敢地站上了学校决赛的舞台,并凭着优美的嗓音获得了第一名,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成功的自信心,之后他选择了学习音乐的道路,数年后考入了云南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我且不敢评论未来他的人生事业会获得怎样的成就,但假如当初没有罗老师发现的眼睛和心灵的唤醒,他必定迈不出音乐的第一步,又何谈成功?

信心是学生心灵的阳光,是积极进取的支柱。教师给学生信心,就是为他们的未来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情合理就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常言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鼓励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潜意识,让学生内心得到满足,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获得经验,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的教育,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当前各类学校普遍存在过于重视文化课,轻视音体美等艺术学科的现象,结果学生的活动多被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消减,学生讨厌学校,与教师敌对等事例屡见不鲜。想要留住学生,就是要让学生能在学校获得快乐的体验,而快乐常常来源于活动,因此为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各类兴趣组,运动队及游戏课程,并在校本课程中发掘学生的特长,是当下大多数初中学校值得探究的课题,以此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很喜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结合现实教育实际,在教育岗位上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体,尊重生命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受到公正的对待、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是每一位学生应有的权利,而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我既已选择了教师职业,我的人生理想便是在不断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升教育素养,让我遇到的每一个孩子能自然的生长,获得应有的发展,尽量让孩子多感受爱的教育。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对生活变得茫然,看不到希望,到处充斥着生活的烦恼。他们表情冷漠,不愿随意与别人交流,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也不愿意关注别人,对家长、老师的关注不理不睬,甚至对父母的眼泪都无动于衷。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要关爱学生,要能静下心来聆听他们内心世界的呼唤和渴求,用已有的经验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工作中我们应该多一份包容和理解,少一些偏执和谩骂。关注孩子的心理困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的内心诉求。(云南临沧市谭志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规划谋未来
后一篇:电影观后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