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水而居,上善若水。也许是很多人喜欢的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
孩提乃至青年时代,这样的愿望因为住在盘龙江畔得到了满足。那一条大河,那波澜不惊,那两岸烟火,永远刻进了我人生记忆的深处。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光,则因为有了与波光潋滟的翠湖的朝夕相处而知足。在那些四季轮回的影像中,留下杨柳依依,莲花妍妍,月色融融,鸥岛翩翩,情话悠悠。虽然只是一池湖水,却不断鸣奏着生命性情的激扬诗歌。翠湖的眼神,不经意的与我默契。翠湖的水花,开进心里。
在水一方,必然神清气爽。与水共处,一定心灵清澈。
自从住到呈贡新区后,对这里的河流也情有独钟。在与水的对话中,去进一步认识河流,领悟水文化的学问。无疑成为生活的一种快乐,甚至一种自觉。
这篇散文写于去年,有媒体曾经发表过却有不少删节,前天出版的云南政协报文艺副刊得以全文发表,保持了作者的整体风格。毕竟是在本人供职过的报纸面世,心情有点像洛龙河水,凑然被荡漾起了几许涟漪。
谢谢才女型编辑晓荔,谢谢这张我一直没有忘记的报纸,谢谢这方水土给予我的灵感。
水是命脉,水是泉源,水有灵感,水到渠成。因此,善水就是一种品质。
水善则人善。河流的文明,最后也是要由人来体现的。所谓生态文明,其实是在提示我们,当文化的河流已经与我们相濡以沫,当文明的生态不仅仅只是自然的概念,善水,就的确博大精深了! (昆明历史学者陆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