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性提问

(2023-10-28 08:04:43)
分类: 教师篇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最为重要,因为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又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科,身边的点点滴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效、优质的问题,那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探讨小学语文有效提问过程中不仅要吸纳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以达到高效课堂为最终目的。所以对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以及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考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有效提问即是提问有效果和有效率。它属于是一种规范性的概念,旨在表述教师应该怎样提问,是对教师提问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其一,提问要有效果,即能够达成或超越预期的目标。其二,提问要有效率,即以少而精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它是相对性的,没有固定的标准。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提问数量频繁,质量低下,过于形式化等等。学生想象和思考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我们的教学就变成是填鸭式的,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局限,没有拓展和开阔的余地。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为之有效的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缺少了策略,师生的问答活动就可能变成一些不具目的性和连贯性的问答流水账,也就无效了。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1.捕捉提问的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了提问把握住时机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握提问时机。如果提问早于恰当时机,学生会因为准备不充分,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如果提问晚于恰当时机, 解决了问题,提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对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如《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波斯猫的朋友燕子、蜜蜂、青蛙为什么快乐?你怎样帮助波斯猫找到快乐?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既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又能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平分生命》一文,抓住男孩贝贝抽血前的一系列细节,贝贝输血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弄清了年幼的贝贝的大脑中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尽管这样他还是勇敢地给妹妹输血,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贝贝的那种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使学生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如《狼和小羊》这样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么样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

2.讲究提问的形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的巧,问的好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说明提问方式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提问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

3.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

1)把握提问难易的“度”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事实。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学习《狐狸和乌鸦》时,可以先设计识记型的问题,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提问时间的“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迟延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过早的评价无论是肯定或是否定的,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如《和时间赛跑》一课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4.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最后,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5.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多元性

课堂提出问题的多元性是说问题的多方面、提问对象的多层次及问题解决的多角度等。精读课文时,可以在预习、思考、练习环节设计一些问题,阅读课文时可以在阅读提示中设计具有引导和启发性的问题。提问对象的多层次,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难易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稍加思索独立得出答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深思获取答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课堂提问要突出问题的创新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尤其是要突出问题的创新性,提高学生突破定势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问:为什么一到晚上太阳就不见了?学生可能会说:太阳去睡觉了;雪融化后,会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春天。这些想法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赞扬与鼓励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昆明市官渡区马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3年10月28日
后一篇:争做好少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