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著有感
(2023-10-24 09:40:49)分类: 教师篇 |
本书的作者,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本世纪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位国学大师、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中小学。36岁时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以辩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误,震惊北京学术界。同年任燕京大学讲师,讲授国文。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先后任昆明五华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钱穆于1990年8月30日晨在台北寓所平静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享年96岁。
《中国史学名著》是一本关于中国史学史的简明著作,其扼要介绍了从中国第一部史学书《尚书》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一共27部中国史学名著,并对每一部加以不同的点评。因为该书是讲义性质,所以书中有不少关于史家生平、史书内容的介绍,就此而论,它与一般的史学史著作并无太多不同。对于非中国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觉得此书的学术价值对我并不是太重要。相反,在读此书时,倒是感觉钱穆先生教了我们不少读书的方法。因为该书是钱穆先生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因此书中也就夹杂了不少关于钱穆先生读史、学史的经验之谈,以及其对学生的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教导。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这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在读此书时我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钱穆先生在给其博士生上课时,除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名著外,在课堂上还反复强调一些读书方法。如:在《<</span>尚书>一章》中,钱穆先生就曾提到我们年轻人,“做学问当从一项项的材料,进而研究到一部部的书,而在每一部书的背后,必然当注意到作者其人。倘使这部书真有价值,不专是些材料的话,则书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人。”
“我们研究历史,更重要的在应懂得历史里边的人。没有人,不会有历史。从前历史留下一堆材料,都成为死历史。今天诸位只看重历史上一堆堆材料或一件件事,却不看重历史上一个个人,这将只看见了历史遗骸,却不见了历史灵魂。”又如:在《马端临<</span>文献通考>一章》中,钱穆先生又说到“读书要一部一部书地读,并要读到这部书背后写书的这个人。这个人比这部书,我们更应该要注意到。而且在我以前,长时期内,许多别人读这部书的,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书本写下,这是一部死的,而写这本书的人物,才是一个活的。但活的人则藉这死的书而传下。所以做学问,应该文献并重。”今天我们年轻人读每一部书,应该要先了解这部书的作者,然后再读这部书的序言等。一开始,必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