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本信博客
本信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190
  • 关注人气: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的益处

(2023-10-01 07:54:30)
分类: 研训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计算机进入了教育领域,并迅速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结构以及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多媒体不仅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还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公认的,综合有关论述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可以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媒体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许多传统教育中的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其强大的功能已深入人心,它还有很多潜能和功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利用。

自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后,带来了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打破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计算机——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越来越丰富。因此,现代教育提倡“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就必然离不开多媒体技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工具传递知识,就能接受知识65%[3]。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地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1、有利于创设情境和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利用多媒体创设出生动并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吸引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比大小、比高矮、比轻重”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物乐园里大象、小猴、小狗三只动物玩耍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用比一比的方法,说一说三只动物外形比较的结果。由于创设的情景富有趣味,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的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判断出“大象的身体比小猴大,小猴的身体比大象小;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有的说:“大象比小猴高,小猴比大象矮;小狗比小猴高,小猴比小狗矮。”还有的说:“大象比小猴重,小猴比大象轻;大象比小狗重,小狗比大象轻;小狗比小猴重,小猴比小狗轻。”于此同时,有些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小猴与小狗的身高看上去差不多,我们应该让它们站在一起背靠背地比高矮。还有的提出小狗和小猴谁重谁轻我们不能确定,应该用秤称一称。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动态地让小猴与小狗按学生说的方案进行比高矮,从而得到“小猴和小狗一样高”的结论。至于轻重问题由于动物乐园中没有秤,无法比较,怎么办呢?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情景的观察讨论,发现利用动物乐园中的跷跷板可以比出这两只小动物的轻重。于是教师再次运用多媒体创设两只动物在跷跷板上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演示结果,说出谁和谁比,谁比谁重(轻)的结论。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愉快而又有趣的情境观察中,不仅学到了比较物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在亲历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比高矮、比轻重这一问题的途径。[4]教师则是这一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在成功的欢乐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进一步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 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些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如果按照传统方法组织教学,教师讲解枯涩乏味,学生理解吃力,效果较差。多媒体形象且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能较好地呈现直观形象与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促使学生的思维由模糊变为清晰,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时,学生学好本节课的基础是对“大格”、“小格”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对“格”的理解难免会有所偏差。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用蓝色弧线闪烁演示,使学生建立起“一大格”的清晰表象,然后再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12 大格。接着通过课件把钟面放大,用蓝色小方块闪烁显示, 帮助学生数出一大格里有5小格,进而认识到钟面上有60个小格。在探索时分关系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件呈现:时针转过一大格,分针正好转了一圈,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得出: 1 小时=60,从而能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5]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柱体体积”时,如果直接用教具切、拼,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也比较困难,但要学生直接理解圆柱切割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在教授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切割、拼组的过程,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快地理解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并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过程。还可以将圆柱体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进而逐步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乐意学习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因为没有具体的实物或无法准备教具让学生去观察去探索,而使得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再加上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使得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缓慢,教师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和巩固,这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学不到知识。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上课不易或无法准备的教具以及教学要用到的具体实物制成精美的课件,从而调动学生多维感官,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既节省大量的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导入,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物体运动的动画,如转椅、开窗子、电风扇、开冰箱等物体的运动,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机勃勃的森林小动物”晨练的情景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画面中去体验和理解平移和旋转。[6]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成为了学生内心的迫切需要。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了准备教具的难题,而且节省了时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有利于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非常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与发展思维的发展。因此,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学生“散装”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把握内在规律,完成知识建构。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理解起来特别困难。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 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让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7]这样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地显示来,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层层推进,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现,有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达到了“润雨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等等,其优点显著。

(昆明经开区黄赞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帮助作规划
后一篇:融合不同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