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作业设计
(2023-09-28 07:28:56)分类: 研训篇 |
作业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是实施“双减”,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合理的作业设计,轻负担,高质量中助推学生成长,学生在如饥似渴的探索中形成能力,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一、“双减”对作业提出的新要求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双减”正式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大刀阔斧地推进。
“双减”前,家长觉得孩子作业很多,负担重,希望少一点;但是“双减”一来,又觉得作业少了许多,看着孩子闲下来,家长心里开始不安。因此,作业的优化设计就显得迫在眉睫。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双减”和“五项管理”的不断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需要控制学生作业的总量,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所以作业设计的质量就不得不提高,直接指向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作业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作业设计更应该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
二、小学语文作业现状
作业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有效补充,是学生“温故而知新”的重要途径。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以布置重复抄写字词,大量的题目训练和技巧训练等作业为主。作业布置出现一定的盲目性,不符合“双减”背景下的新时代要求。
1.作业指向不明确
虽然在“双减”和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作业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改革并不深刻,大都流于形式,而且作业设计缺乏经验,理论体系也有待完善和发展。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上,大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学生也是单纯的为了拿高分而写作业。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并没有指向作业本身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作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学生在作业中,情绪畏难、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些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的作业,培养出的也是高分低能的人,尽管他们能熟背诗词、掌握了大量的成语,但是视野狭窄,素质低下,和当下时代所需人才格格不入,理论与实际相互脱离,课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不到有机统一,因此作业指向偏离轨道,没有达到预设效果。
2.作业层次不明显
很多时候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没有遵循差异性原则,作业设计缺乏梯度,没有把握难度、重复度和新旧知识的兼容度,设计出来的作业无法满足不同认知能力和不同认知需求的学生。“一刀切”的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导致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从而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悖。
在机械性重复的作业操练下,学生尽管掌握牢固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应用游刃有余,语言文字积累丰富,却没有真正领悟、感受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学生核心素养得不到开发与落实,不利于学生“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能力的发展。
3.作业形式不新颖
现如今的小学语文作业,很大程度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抄写、背诵等机械重复上,学生核心素养得不到长期有效的培养和形成,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反感情绪,“我要做”的愿望并不强烈,积极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1.严格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所以作业设计也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切实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出发点,以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与提高为旨归。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大教育家斯宾塞也明确提出快乐教育的观念,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其效果最佳。
不管眼下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议有多大,但我们谁都不能否认语文首先是语言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系列的言语活动一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持点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应该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之中。所以,作业的设计,既要有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的知识积累的范畴,又必须有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语言能力、发达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健康积极的情感价值观的内涵。惟其如此,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作业设计才能真正有效,才能为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比如在日常的作业中,我们有义务让学生正确识记常见字词的音义,能适量背诵诸如唐诗宋词等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设计一系列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言语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并向课外延伸,进而借助作业训练形成有助于他们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
2.有的放矢,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校里的每一个自然班级,有成绩相对好点的学生,也有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有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也有需要一定时间消化知识的学生,很明显学生之间因各种原因存在差异。因此,作业设计要体现出孔子几千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的放矢,根据学生能力差别分层次布置作业,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让“吃不饱”的学生及时补充“营养”,让“吃不下”的学生尽力“吃下”,实现作业层次与学生层次的有机融合,也才能顺应“双减”政策的新要求。
在具体的作业设计中,我们怎样才能设计出作业的层次性呢?
首先,我们要抓住语文要素,始终围绕发展学生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设计。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个单元以现代诗歌进行编排,单元要素明确指出:“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在进行单元作业练习就要设计仿写作业,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再设计诗歌创作。这样从了解到体会,再到创作的过程,从易到难,层次凸显。
其次,我们要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差异性设计。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尊重他们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设计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第五单元作业时,对于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简单的字词作业;围绕单元要素设计找段落中心句或者出示段落写中心句;对于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给出一个中心,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片段练习;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设计围绕中心进行片段练习外,还可以设计根据不同的事例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人物内心。这样设计层次分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更让他们自主探索,发现自己无穷的智慧,增强自信。
3.联系生活实际,推陈出新
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联系生活实际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利用学生与家庭、社会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设计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和运用语言,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学科的特点,作业的积累性是其特点之一,因此读和写是小学语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一年级下册《14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普童话,要求角色扮演读课文。虽然“双减”要求不布置家庭作业,但是我们可以布置让学生在下雨天和父母扮演角色演一演观察动物活动的特点,回家在角色扮演,把“读”放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把《和大人一起读》联系起来。这也是对“大语文观”的一种思考和体验。
再比如“写”这一环节的设计。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要素,因此“写”也成了小学生作业的重要因素。传统“写”的作业设计普遍是抄写生字词,单调乏味的作业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但是“写”的作业又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因此,推陈出新势在必行。课标对汉字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急切需要解决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和写字负担过重的问题。”针对课标要求,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把课文中出现学生容易写错容易混淆的字单独列出来,在课堂上结合字理进行讲解和写字指导后,然后再用书法纸仿写三至五个。这样既能降低学生的错误率,又能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还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负担。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深刻领会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作业理念,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设计思想,坚决贯彻“双减”新课程改革精神,就一定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语文作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