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课程
(2023-08-20 06:56:44)分类: 研训篇 |
社会不断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教育理当发挥先导作用。这就需要教育先行且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培训课程能够促使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以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个目标来进行。哪么,我们在三十年来教师培训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应该建设哪些新的培训课程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以求更多同仁参与探索教师培训课程的建设。
一、建设适应各学科新教师共性需求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规范化培训课程。培训课程针对每年补充进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通过开设中学、小学、幼儿园三个系列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明确教师职业的责任、要求,明确教师成长规律,好教师的标准,怎样成为一个好教师?可以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班主工作、教师自我教育,校园人际关系、家校教育配合、教学评价等内容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培训,使刚进入学校的新教师接受系统的,正规的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培训,使新教师明确自己作为一位教师必须遵守的常规和准则,必须做好的工作,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为新教师奠定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建立适应各学科有一定教学阅历教师共性需求的具有教育现代化内容的教师培训课程。面对中学、小学、幼儿园各学科教师,设置教育现代化理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评价、现代化考核、现代化研究、现代化活动、现代化管理的培训课程。促使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具有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电子办公技能、应用电子技术、网络信息为备课、讲课、教学研究、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服务,以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设适应少数从事特殊教学工作需求的具有特殊指向的特色培训课程。针对特色教育和教师的特殊需求开设指导音乐、美术、体育、科普、劳技、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团队教育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特色活动的培训课程,增强这些教师的特长,促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有巧法地组织开展特色教育,培养特长生。
四、建设适应各学科教师个性需求,具有指导各学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育人质量的培训课程。针对学科特点,分别开设教学改革探究、学法改革探究、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测试评价、教学研究、组织课外活动策略、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实施学科教育的培训课程。以促进各科教师改革教学,不断提高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各学科积极发挥个体功能作用,协调发展,实现全校所有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使其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特别是各学科都开展学科为基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趣味无穷的课外活动,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功能。
五、建设适应各学科高层次教师共性需求的具有专业研修性质的,推动高层次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发展的培训课程。通过开设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科研理论、课题实验研究、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改革探索、成功学理论、名师成长历程、指导中青年教师策略、教师工作评价、自我发展规划、教育热点与难点解剖等培训课程,促使现实学校中的高层次教师向着高目标迈进,成为某个地区的学科首席教师、特级教师、具有影响力和良好声誉的名师。
六、建设适应中小学、幼儿园干部共性需求的具有指导可持续提高办学水平的领导管理培训课程。针对中学、中学、幼儿园分别开设现代学校管理、教育现代化、现代课程理论、学校管理评价、校园关系学、教学督导与监控、社区教育、校长专业化、造就名师、打造品牌学校、学校干部培养,包括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主任、副校长培养等培训课程,促使校长及各层级干部持续、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学校可持续性的有效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七、建设适应培训师共性与个性需求的具有指导其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课程。要将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好,实施好,还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培训师的课程。以往我们只注意从参训者的角度去建设培训课程,编写使用适合参训教师的教材。今天,我们应该从培训师角度去思考、建设适合培训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实施培训课程的另一类课程。开设中外培训比较、学科教学培训的共性与个性,现代培训师素养、现代教师培训策略、教师培训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研究、教师培训改革、培训师专业化、教师培训管理等课程,帮助承担培训工作的教师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师培训的需求,促进培训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从事培训工作的教师是培训教师的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更应该接受专业课程的培训。
除了建设上述培训课程外,还应该拟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使承担各门课程的培训师和参训教师明白所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要求、内容、知识点、方法、训练、考核等。以此确保培训课程建设更具科学性,实效性。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所建设的课程还必须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在稳定中改进,在继承中创新,这也是课程建设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