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培养
(2023-07-29 07:06:16)分类: 研训篇 |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切好的开始。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低年级正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因此,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十分有必要。这里我就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习惯的养成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明确的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并且作为总体目标之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更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主要阵地。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呢?
学会倾听是学生首要任务。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识的注意力差,持久性也不长,一节课太长,难坚持到底,往往听着听着就开小差,或东张西望,随意讲说话。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不会倾听便成了低年级学生的通病。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控制能力差、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着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教学活动与游戏、生活或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上老师适时的积极评价和鼓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渴望成功的想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会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意倾听习惯的培养训练,教师说话的语速要慢,使学生感到亲切;语句要短,学生容易掌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认真听,认真记忆,不打断学生的说话。对学生的回答,要有明确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评价。倾听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出听的要求:听什么?带着要求听,进而才能抓住听的要点是什么。听完后能复述听到的内容或能对别人说的观点进行评价,这样的听才有效。
总之,“说”的训练,由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不会说、不完整、不准确地说,通过教师的示范、辅导和引导,使学生逐步地能说、会说,最后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学会书写
四、学会检查
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有很多问题,比如数学中把6和0写得不规范,0出头像6,6的下部分写得太大看似像0;计算时,把加法看算成减法,列式解决问题时忘带单位名称等。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完成作业时太粗心,写完作业后没有自觉检查的意识。如果学生能认真的检查作业,就不会出现那些不应该有的错误了。自觉检查作业的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提醒,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良好的习惯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终生受益。我在教一年级时,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或做完试卷,我就领着带着他们从头开始检查:先读题,理解题意,想想填的答案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再读一读句子是否通顺。计算题看一看数字是否抄错,运算符号有没有算错,再重新算一遍对一对两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得重新算第三次,如果一样就计算对了;针对解决问题再读题理解题目意思,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找到数量关系,再想想算式怎么列。让学生掌握初步检查的方法,平时注意多提示让学生检查,要求在家写作业时也让家长要求孩子要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一旦检查出错误,及时改正。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好的学习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昆明市经开区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