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促提高

(2023-05-04 09:17:09)
分类: 研训篇

在昆明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我选择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七单元的《孔子游春》一文做后说课。《孔子游春》是一篇以游春为线索,将自然之春与师生之情融合起来,将自然之景与世事之理融合起来,春色、情感、道理融为一体的文章。文章篇幅较长,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赏景,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谈论志向,巧借泗水诱导弟子、实施教育的故事。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体现新课标理念,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又在教学设计上别具匠心,打造高效课堂呢?

我反复地研读课文,一点一点走近孔子。 孔子关于论水的语言“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短短91个字,却充满哲理,发人深省,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着孔子对水的一往情深。孔子生在泗水边,葬在泗水边,他对水的深厚感情浸透在字里行间。如何引导学生潜入文字当中读懂孔子的“情”,领会孔子的“爱”。经过思索,我决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孔子论水”话语所蕴含道理,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以领会孔子博大的智慧、仁爱的情怀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为支点构建教学流程。

 

初稿:以读为主,学法渗透

   (一)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将课文读准读通。

    2、学习概括方法: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默读课文,把这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或者概括成几个词。

3、说说《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

   (三)以读代讲,学法指导

“在赏春、论水、言志三个场景中,哪一个场景最能体现孔子的智慧?”浏览课文,聚焦论水的第八自然段。

1、 学生默读第八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概括水正如君子一般的美好品质,板书: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3、 以理解水的德行为例指导学习方法:“‘德行’指什么?‘水的德行’又体现在哪呢?你能联系生活中跟水有关的现象,或者你读过的描写水的成语、诗句、广告词来说说水的德行吗?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积累中丰富对水德行的理解。然后回归全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去寻找文章中与水的德行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地方。比如联系赏春场景中泗水河畔的迷人风光体会水默默滋养的德行。

4、 引导学生在自己阅读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学法: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的品质。

5、 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的“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6、 小组合作交流。

7、 抓住省略号“······”拓展水的其他品质。

8、 朗读背诵第八自然段

   (四)识写生字,布置作业

    反思:

    初教时我高度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朗读、自由读、默读和老师的引读,使全体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读书,静心思考。其次,重视《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情,对学生进行概括方法,重点段落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很顺利,可是学生对水品质的感悟有些稚浅,反复地前后联系读,时间足了,效果却不明显。听课的老师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容量太小!课堂的前十分钟都在读通课文,扫清障碍,没能在学生记忆力、理解力处在黄金阶段的前20分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实在可惜!再教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认真反思后,我推出了第二方案——走进文本,直奔主题。

 

    第二稿:走进文本,直奔主题

第一版块:入话题
    出示句子“1988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讨论到人类的未来该怎么办时,得出的一个共识:‘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启发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孔子的大智慧。
   
第二版块:论君子
    1、聚焦重点

默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的智慧?
    2
、学生目光聚焦到第8自然段,提炼出本段中心句“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课件出示: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3
、精读水的一个品行:哪一句最能触动你的心灵,最能激发你的联想?选择其中一点,静下心来仔细读读,努力理解孔子深奥的话语,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可以随手记录下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
、交流碰撞。
  
( 预设程序:生选择一点,师课件出示相应句子,要求生先读句子,再说理解,重点引导学生着眼在字词间。鼓励学生互相补充和评价,可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带着深刻感悟用不同形式再读句子。)
    5
、仿写训练。出示句式,由扶到放练习说话。
   
水(浩瀚无边),它好像(胸怀宽广)。
   
水(清澈透明),它好像( )。
   
水(清凉解渴),它好像( )。
   
……
    6
、深化理解,体会意味深长。(课件出示。)

这段文字(第八自然段)的背后藏着孔子对泗水怎样的感情呢?你能不能走进他的内心呢?哪些词句表现出孔子此时丰富而激荡的情感?
    7
、感情朗读,体会孔子的用心良苦。

8、背诵第八自然段。
 
    第三版块:识孔子
    1
、转移话题。

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仅仅是对弟子说的吗?体会孔子是在论水,也是在说人;是对水的赞美,更是对弟子的希望,同时也是当时47岁的孔子对自我的期许。

孔子觉得做人要当像水一样的真君子,他做到了吗?

2、通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出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君子?随时做好简单的批注。
    3
、自读议答。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反映孔子的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和善施教化的词句体悟。(课件出示孔子的志向及两句体现善施教化的名言加以理解)
    4
、论弟子。从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中体会孔子的育人智慧和君子风范。

第四版块:明题旨
    1、弟子们的优秀更加反映出孔子的善施教化。看着弟子们成长起来,孔子的心情会如何?理解“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2、 解读课题。再读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表面上是游春,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育人。大家一起享受的不仅是自然之春,还有教育之春、情感之春,怎能不让人陶醉啊!再次齐读课题。
    3
、推荐阅读《论语》,在这本书里更多地了解这位君子,感受他的智慧。

    反思:

再教时我单刀直入,直奔重点,把教学引向学生阅读期待的焦点。而且大胆地对全文19个自然段,三个场景“赏春、论水、言志”进行提炼,拎出“论水”这个重点段落潜心研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品味孔子赋予了水深邃的智慧和君子的美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还有些沾沾自喜,可是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胡老师却冷冰冰地提议——“还需要用心打磨”。我反思自己的第二稿,直奔重点的教学使学生兴致高涨,热情洋溢的读书交流中大自然“母亲”般广阔的胸怀,水的“真君子”品性和孔子的仁爱有如涓涓细流流淌到学生心间吗?我扪心自问,回答是唐突的。反复思量揣摩后,我推出了第三稿——聚焦重点 辐射全篇。

 

    第三稿:聚焦重点 辐射全篇

   (一)巧借文眼,窥视全文

1、板书“春”,让学生联想描绘春天的成语、诗句。

2、引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轻声读,用心去感受、去想象文字里的春光。

3、生概括收集的资料,用简洁的话介绍孔子。

4、解析“游”,拎出文章线索。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学的艺术。它如同电影、小说、戏曲一样,能给学生美的享受。第三稿的导入设计由“春”而“孔子”再至“游”,将解题、析词、学文、读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即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其积极性,又悄然无痕地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之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 自由读文,思考“《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抓住要点把这篇文章概括成几个词。

这样的设计摈弃形式化,让整体感知落到实处。

  (三)聚焦重点,与文本对话

1“在赏春、论水、言志三个场景中,哪一个场景最能体现孔子的智慧?”

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本文的核心——论水的第八自然段。

2、 提炼出本段中心句“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板书: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3
、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精读水的一个品行。

4、 交流碰撞。
   
重点指导:
“有志向”一句中,可从画面入手,把水穿岩凿石壁的图景呈现给学生,紧扣“穿”和“凿”,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感悟水的无所畏惧;“有情义”一句中,指引学生去文本中寻觅落脚点,理解子路愿与朋友有福同享的情怀、师生间的浓浓深情正是水与万物和谐相融的体现;“善施教化”一句,从词语入手,解析“善施教化”的含义,回忆苏格拉底、福楼拜这些和孔子一样善施教化的老师,温故而知新。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原则,不管是从词语还是从画面入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水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进而接受它,理解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孔子达成心灵的沟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5、深入文本,又走出文本。

抓住文本的一个{······}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填补水的其他品质。

以“变”的策略指导朗读:将孔子论水的一段话稍加变动,把“水”“它”变成“你”,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学生摇身变成了“孔子”,缩短与文本的距离。那“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的水, 随即变成了“母亲”“老师”“良师益友”的形象,学生不是在朗读,而是用心真切地与“水”对话。

抓住“意味深长”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读中体会,读中陶冶。

通过这样的回环复沓,一唱三叹,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锤炼表达能力,将真君子的形象牢牢地刻印在学生的记忆中。

   (四)感受文言,指导背诵

1、 创设情境拓展论水一段的文言片段: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2、 文白对照,诵读背诵。

文言文的植入,旨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语感。

   (五)课外拓展,走进经典

1、推荐《论语》

2、出示练习七中的孔子【名言】让学生课后了解,为下一节课做好知识的衔接。

    反思:

第三稿的设计克服了前两次的缺点,貌似有些“课似看山不喜平”的模样。

1、导入课文时以一个“春”字作引子,激活学生的已知,引发学生的好奇,点燃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说有关“春”的词语,吟咏有关“春”的古诗,背诵有关“春”的语段,课堂上“春”意浓浓,情意绵绵。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春”的认识深刻了,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这段文字有了一定情感的基础,比较容易地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情蕴。

2、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直扑课文的重点——第八自然段,凸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由第八自然段发散开去,使学生的思维立足本段,伸向全文,观照全篇,体悟内涵。学生在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感悟时,始终不忘让学生联系生活或紧扣课文的词句来说,让学生的感悟有依有傍。

3、教学的过程中,立足文本,尊重文本,给予学生充分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静思默想的时间,使得学生对文本了然于胸,积蓄能量,丰厚对话的资本,才会有学生的“有感而发”和“灵感迸发”。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导”,“悟”,“读”,抓住“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这一中心,潜心研读,展开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对话中学生将孔子论水的语言与其他文段、已有知识、生活积累结合起来,与入情入境的诵读结合起来,反复读、尽情地读,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对话”真正成为了读书内化活动,成为了真善美的种子,将真君子的信念埋在每个学生心间。

4、文言文的拓展是适合教学所需的,即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又提高对“论水”领悟的深度,更利于体悟文本的核心价值。

通过三次潜心地研读,三次精心地试教,三次用心地反思,三次耐心地磨砺。我真正体会到教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建构高效的阅读教学需要我们静心沉淀,在反思中提问,在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昆明官渡区宁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名校抓复习
后一篇:百花爱好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