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不良现象
(2023-03-25 06:45:14)分类: 教育篇 |
一、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由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放任不管”型
在当前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使得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对孩子放任不管,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对于自制力较强的孩子会有一定帮助,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思想、认识,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需要大人们的正确引导。
2、更多的家长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亲祖辈,远父母”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3、有的家庭是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放弃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我所在的学校属城中村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几乎占据了学校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大部分家庭来自云、贵、川三省比较落后、偏远的地区,文化素质较低,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够加之经济条件不好,他们整天忙于生计,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抱着自己无能为力的态度,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只要在学校不惹是生非,知识学得多或少都无关紧要,更别提家庭教育了。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异,将来能考入高等学府。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就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节假日期间,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孩子穿梭于各种补习班。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小小年纪,就整日愁眉不展。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这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
(三)“过分溺爱”型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家长在培育孩子的投入上是不惜代价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每月给孩子相当数目的零花钱,不让他们参加任何家庭的劳动,多数学生不会洗衣、做饭,这种爱是对孩子的成长的一种不负责任做法。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不仅造就了孩子的任性、懒惰的性情,还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且会耽误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形成奢侈浪费的作风。家长们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这是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之一。再苦不能苦孩子,自己累点也乐意。六个大人,就这么一个宝贝。能不视为掌上明珠吗?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表现在:学习上,依赖思想严重,自制力差。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办手抄报要家长代办,不愿独立思考,甚至,整理文具,削铅笔,这些都要家长代劳。生活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
(四)“重言教不重身教”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更多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让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在子女心目中最多的一个评价就是“啰唆”, “还不赶快去学习”……还有就是没完没了的谆谆教导,对孩子唯恐有丁点儿的放松。他们认为控制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就是严格要求。这样做的结果极大的刺激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凡事都是你在逼他。相反,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少一些唠叨,把自己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对自己各方面高要求,以身作责,言教不如身教,这样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品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有的父母崇尚“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理论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冷漠而缺少温情。有的父母忙于事业,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只得把孩子给老人或保姆照看。有些家长只顾坐在麻将台前不分日夜地“酐战”,丢下孩子不管,久而久之,孩子缺乏了父母的关怀,缺乏了父母的沟通,因此亲子关系淡漠,游戏的时间和机会甚少。有的由于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生活在单亲家庭,部分离异家庭中的家长,有的视子女为累赘,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有的家长为弥补离婚后对孩子的伤害,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此以往,致使孩子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还有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和或父母品行的不端,长期处于恐惧、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使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从而影响了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昆明市官渡区唐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