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习作快乐
(2023-03-07 05:25:32)| 分类: 教师篇 |
作文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这就需要付出一定创造性的劳动。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作文困难自然是难免的。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我们:“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单纯地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小学阶段要为将来打好基础,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为了恢复学生们的童真,还他们原本的生活乐趣,让他们能说真话,吐真情,我们的确应该把作文的要求降下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怎样让学生乐写、爱写,我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扫除障碍
兴趣是注意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象地阐明了兴趣在做任何事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动机和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凡是我们感兴趣的事,都是能满足动机需要的事,如一个对音乐感兴趣的人,绝不会轻易放过一次音乐会、同样的道理一个对习作感兴趣的学生,一定会乐意写,乐意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把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因此,每次作文我都不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是教会学生用眼睛去看世界。用耳朵去倾听生活,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想怎么想就怎么写。喜欢写作文是写好作文的需要。
二、加强阅读,积累素材
写作积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因此,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我就创设了许多读书机会,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主要抓好以下两方面:一课内阅读。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文字优美、语言流畅、充满了童贞童趣,课堂上组织孩子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做到熟读成诵,为孩子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第16课《石榴》一课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石榴花的红火,石榴籽的可爱,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已能熟练背诵,一位学生在写“秋天的果园”时把描写石榴的句子用在了自己的作文中,他写到:“熟透了的苹果乐呵呵地笑了,这些苹果娃娃扬起红红的脸蛋,急切地扒开绿叶,向人们报告头着丰收的喜讯。”多美的语句!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秋天苹果园的丰收景象。二是鼓励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王国,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课外阅读的习惯,这将为孩子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抓好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采用“小小故事会”“好书大推荐”“读书心德展”等多种活动,鼓励孩子加大阅读量,并抄录书中优美的词语、段落写出自己的体会在每周的读书课上大声朗读给全班听。在学生的读书心德中有对书中人物的赞美,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有对自己行为的纠正,有对丑恶势力的憎恶……,童心童趣跃然纸上。
常言说:“厚积才能薄发”写作方法大多是从阅读中领悟的,多读书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也就更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的原则。
三、鼓励创新、允许模仿
四、自改互改,共同进步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认真修改习作是一种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做事认真的人生态度。我们要教育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鼓励他们下功夫去改自己的习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力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商量和欣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和孩子们共同修改文章。在这个共同修改过程中授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
学生有了自评自改的基础后,要引导学生互评互改。采用自找伙伴互相评改,按相同内容或按相同表达形式为小组互相评改,或者把学生的作文本全部展出,让学生自由选择评改等方式,要求学生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大到全篇布局、思想认识的问题,小到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让学生既是“作者”又中“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修改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学会合作、学会评改。
五、真诚赏识,不吝啬分数。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和习惯最重要。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阶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阶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阶段才过渡到作文的目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学生习作的兴趣从哪里来?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周弘的赏识教育理论,学会赏识学生的习作,强化学生习作的优点,淡化其不足,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就不怕写作文,就会产生“我会写习作”、“我的习作不错”良好的作文心态。
我班学生从一年级的写话到现在三年级的习作,其中也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交上来的写话、习作、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乱用或不用标点符号。面对这种情况我没用“高标准”“严要求”,更不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而是在用得准确的词语、通顺的句子下面画上醒目的波浪线,在用得精妙的语词下写上“好!”、“妙!”、“你真棒!”、“真聪明!”。让学生比比,老师在谁的写话、习作中画的波浪线最多,批的“好”字“妙”字多,谁的习作就是优秀的。同时用高分“诱惑”孩子,我批阅学生作文从不吝啬分数,只要达到本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可评为一篇好作文,分数从“优+100分到”“优+300”“优+400”……或更高分数,而且分数总是写得很大、很醒目,分数越高得到的小红花越多。凡得到“优+300”的习作让孩子把习作拿给同学看,在台上大声读给全班听,即使是分数为“良-”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朵红花。从孩子们那灿烂的笑脸上,我分享到了他们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此这样,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培养了习作的兴趣,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营造了互相赏识的良好氛围。我班学生在这样的真诚赏识下,越来越喜欢写作文了。每次习作的草稿,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请我阅读。
总之,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并不是一日之归,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让学生保持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作文。(昆明官渡区林春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