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品读往往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在品读过程中,高年级的品读教学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只读不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味,去咀嚼文章。就像在《船长》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忽略了品读,以为把各段落大意总结概括出来就达到了目的。事实上,学生必须在语境中去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以及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的品质。这就需要学生去细细品读。在品读中去领悟,这才算掌握了品读的方法,为日后的文学作品学习打下了基础。二是品而不精:在教学中教师也带领同学们进行品读了,但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变成串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太多时间品味,而变成了教师代替学生来“品”,逐字逐句串讲。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品而不精的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放手让学生去品,可是又想要做到面面俱到,过于追求完美,从而导致了“放出去”就“收不拢”。整节课看似内容丰富,可是下来你会发现真正落到实处的知识点并没有多少。
品读是领会语言文字意义的重要途径,运用好“品读”可以让我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汉字的博大精深。我们都知道,语文之所以绚丽多姿,是因为其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如果缺少了语言文字,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所以学习语文就应该在品读语言文字的魅力上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年轻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加对祖国的向心力,并且指导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指出在阅读时要能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还要能够感受作家语言的优美、反复咀嚼作品当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提出与落实都需要以“语言的品读”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感染力和文字搭配起来的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读教材,仔细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书香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本身内容的发掘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大大强化了“人文性的感悟”,却弱化了“品味语文本色”。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作品,它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在字词运用和语言表达上都具有特色。这就要求教学中的教师要努力抓住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表达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悉心品味,从标点、词语、句子中去品味语言,通过反复咀嚼,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运用技巧的启迪。
首先,在这里我所提到的文眼就是文章中的闪光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画龙点睛之笔”,那它既然是“点睛之笔”也自然就是作者在写作时花重笔写下的为了表达情感而用到的。那么这些闪光点肯定就是品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以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以及文中的独特部分。然后以点带面,用关键点带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一种以文字为基点的对文章理解的方法就等于在庞大的文字系统中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一方面降低了理解文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激起学生品读文章的兴趣,从而降低了教师品读教学的难度。
其次,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提到过品读就是阅读的个性化感悟,那么品读就应该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读文章,书读多了,学生自然能从文字间感悟出作者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带着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章,不仅做到教学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感悟。这样一来品读就不是学生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教给学生品读方法,就算以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也能将文章的品读做得很好,真正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例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作者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生动地刻划了武松这一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紧紧围绕武松的言行来品味他的勇武机敏的人物特点。文章中“武松打虎”这片段写得尤为精彩,其中几个关键的动词显得非常重要,老虎的“扑,掀,剪”来势汹汹和武松“闪,又一闪,再一闪”的冷静机智还有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这些重要的文字都要在对文章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