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春景
(2023-02-25 11:33:21)分类: 散文篇 |
去年春天,爸爸妈妈带我到怒江旅游,我们有幸深入到曾经与世隔绝,如今刚刚向世人开放的贡山县独龙江乡游览。一路上风光如画,导游小乔叔叔对我说,我们这次去独龙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寻找独龙族“纹面女”。
春天的独龙江,江水碧绿,两岸的青山,绿树成荫。我们早早地起来,沿着独龙江两岸,探寻高山峡谷的险峻与神秘。妈妈告诉我,独龙族世代居住在独龙江大峡谷中,这里地势险要,与缅甸接壤,千百年来,他们刀耕火种,靠狩猎、耕种为生,经济水平十分落后,是典型的“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独龙江由于区位偏僻和交通闭塞,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被称为“独龙族活化石”的纹面女就生活在山高谷深的独龙江畔。她们大都是小时候依照当地风俗,在脸上纹出别具特色的各式花纹和图案,目前仍然在世的独龙族纹面女只有几十人了。
听着妈妈的介绍,我无心观赏风景,忽然心疼那些纹面的老奶奶,她们年轻的时候,纹面一定很疼吧!是怎样的原因,导致当时有这样“残忍”的风俗呢?小乔叔叔说,她们纹面的时候,年纪都很小,有的就跟我一般大,十来岁就被家人带去纹面了。那时候没有麻药,没有消毒用品,甚至没有刺青器械,就用削尖的竹篾,沾上植物染料,活生生地一针针,刺在脸上,红肿发炎的脸庞要疼很久。忍受剧痛以后,纹好的图案就这样伴随她们一生。
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独龙江乡政府附近的孔当村。孔当村的村民,都是独龙族,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密林之中,如今,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们整个村寨,都搬到了河畔路边,住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安居房”,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我们跟着小乔叔叔,去寻找孔当村唯一的独龙族“纹面女”肯国芳奶奶。今天的独龙族村寨,再也不是当年的茅屋、吊脚楼,也消灭了“人畜混居”的情况。规划整齐的“安居房”,家家户户都有客厅、卧室、小院子,外观保留了独龙族特有的七彩条纹装饰。院子里蔬菜瓜果长势喜人,成群的母鸡、小鸡啄米嬉戏,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院落上空,格外美丽。我们在村里转悠,期待着能与肯奶奶相遇。爸爸举着相机,一路上兴奋地拍个不停。这时候,小乔叔叔忽然兴奋地叫起来:“肯奶奶!”我赶紧跟了过去。阳光下,小路旁,一位身材矮小瘦弱,佝偻着背的老人家,正追着她的小重孙喂饭呢!老奶奶年纪大了,耳朵却还好使,听见有人叫她,猛地抬起了头。远远地,我看见了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清晰可见的深蓝色图案,那是岁月的痕迹,那是时代的烙印,那是只属于她的,青春的伤痛与荣光!肯奶奶笑起来,就像早就知道我们要来看她,亲切地说:“来来来,家里坐坐。”满头的银发在十月的秋风里,熠熠生辉。
我们激动极了,连忙跟着肯奶奶,走进了她家的安居小院。肯奶奶七十多岁,算是比较年轻的纹面女。过去艰苦的生活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她显得格外苍老。奶奶邀我们在院子里坐下,吩咐儿子给我们倒茶,抱起腼腆怕生的小重孙,跟我们闲话家常。肯奶奶说,她们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她年轻的时候,独龙江有半年大雪封山,外面的物资进不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也很困难,物资都是靠人背马驮,过河靠的是溜索,藤桥木桥都很少。如今,党的政策好,不仅给她们盖房子,还通了公路,通了水电,家家户户有了电视、冰箱、洗衣机。她的儿子、孙子都到贡山去打工挣钱了,回家也很方便。女儿女婿在家里养猪、种草果,每年也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吃饭穿衣都不成问题了。小娃娃们读书也不用去很远,乡上就有学校,她自己有个头疼脑热的,村里卫生所就能解决,哪怕是要去到县上的大医院,孙子的微型车也到得了,不像那些年,独龙族人生了重病,遇到大雪封山,只能听天由命。说到纹面,肯奶奶也没有难过,她说,她15岁的时候,父母带着她去纹的,那时候疼得打滚,现在却觉得,这是独龙族才有的习惯,她也感到高兴。每年有很多外面的朋友来她家做客,来看望她,她觉得自己很有福气。
肯奶奶灿烂地笑着,浓郁的民族口音,七彩的独龙族服饰,挂在胸前的五色串珠,让我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于是忘却了曾经有过的遗憾与怜惜,被她的质朴乐观深深感染了。临走时,妈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衣物和营养品,送给肯奶奶,我也把自己心爱的玩具熊猫送给了她可爱的小重孙。奶奶送我们出门,主动要求合影留念,照片上,满脸沧桑的纹面老人,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离开了美丽的独龙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险恶的自然环境,造就出坚强勇敢的独龙族同胞。他们认为“万物有灵”,自古热爱生态环境,他们虽然物质条件艰苦,却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信仰,以独特的少数民族风貌,向着美好的新生活不断迈进。正是由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边疆少数民族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地的春天来了,独龙江的春天也来了!党的阳光洒遍祖国的村村寨寨。(云南大理州下关何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