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的反思
(2023-02-25 07:56:53)分类: 教师篇 |
(1)提高备课研究性,深度精度两不误
要有效低强化基础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模型、基本能力,就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建立,演绎推理之间的逻辑严谨,知识体系完整。这首先依赖于充分的备课工作。
过去的备课大多只结合了教科书,教参和教辅来备课,以致备课的深度不够,另外因为参考的资料单一,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在某些教学内容上重点与难点混淆,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在难点的突破上,反而基础没弄扎实。
今后教学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把每一次备课都当成研学,结合文献期刊、大学专业课本来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例如摩擦力背后的摩擦角,自锁现象,引力势能,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关系等都应有所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学生要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参考优秀教案,优秀公开课,多听多记多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注意新的概念的建立过程,要说清楚引入的必要性和定义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有逻辑,有体系。仔细研读新课标(解读)和中国考试评价体系,关注国家教育政策和指导思想,明确教学重点,有的放矢。
(2)课堂形式多元化,核心素养要落实
将备课成果完整的呈现到课堂上并有效的落实到学生的记忆里,是完成教学的重要环节。除了教学内容的逻辑与体系,教学的实现方法还需精雕细琢。相比过去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今要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单一的上课方式可能不再能满足我们的育人需求。或许加入辩论、阅读等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
(3)勿以误小而忽之,关注细节出效率
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还有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们都知道上课语言要简洁,但大多数是很难做到课上每一句话都斟酌精简的,反思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普通话不标准,吐字不清。吞字是很多老师身上有但又不自知的问题;口头禅不注意,不经意的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落实效率受到影响;教学习惯差,随意拓展,冲淡了原本教学设计好的逻辑性。
改进措施:正视自身不足,有意识地纠正口音和发音习惯,必要的情况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牢记教学目标,需要拓展的内容在课上要有设计有过渡地进行。
(4)动手动脑两不误,课后练习有设计
课后练习是对课上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国家教育方针的导向,课后练习不能再停留再刷题这种单一的练习形式。
自主动手设计实验,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都可以成为课后巩固学习的方式,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有所设计,关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开发,提高教学效率。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师而不思乎?思而不书乎,书而不行乎?
有前辈说过,写三年教案不如写一年教学反思,可见书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中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坚持书写、整理教学反思,并在后期的教学中改进,日积月累,必然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昆明经开区李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