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表达能力
(2023-02-01 06:43:20)分类: 教师篇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说数学”是一种数学能力,需要严格长期的训练。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对“说”的训练较为忽视,指导无术。所以,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以“说”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度,那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一、让学生学说话、多说话
1、借助图表引导“说”。在数学课堂中,老师要教学生“学说话”,鼓励学生“多说话”,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情境图、插图、线段图,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些图表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看图说意、看图编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可爱的小兔要盖新房,小猪赶来帮小兔盖房子。我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还能知道什么?于是,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接着,我又让学生按照“三步曲”说一说:谁和谁比,谁比谁怎么样?多几?少几?引导学生说出:“小猪和木头比,小猪比木头少,木头比小猪多”。在多数学生会说后,我再问:“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让学生找一找图中还可以“谁”和“谁”比。这样,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
2、“说”插图。刚学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两幅图,每幅图中的河岸上都有4只鸭,河里都有2只鸭,但河里的鸭子游水的方向不同,一幅是“游来”、“游去”、“跑来”、“又来了”、“走了”、“飞了”、“用了”、“吃了”、“跑了”等。如“树上有8只鸟,又飞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学生一读就知道“又飞来了”的意思是“增加了”。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经过不断地训练,学生不但能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还会根据课本或练习上的插图,用语言表述图意、既提高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准确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促进“说”
在数学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一个4条边可以活动的长方体,让学生用手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口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的关系:形状变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但不论形状如何变化,而面积的大小始终不变。在表达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边想、边做、边说,眼、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如在教学“几和几”时,首先让学生数出5个圆片,让他们吧图片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让学生边操作边小声的说方法,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叙述“分”的方法及摆法,学生会说出“5”可以分成1和4;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4个圆片;1个圆片和4个圆片合起来是5个圆片,所以5可以分成1和4等等。这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化,并能借助较简单的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既理解了算里,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三、让学生把思考过程转化为“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创设探究情景,开展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不失为一种极好的课堂模式。如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篮球比赛,三年级参加25人,比四年级少18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2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思考: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要求的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题目中的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求四年级人数时容易犯什么错误?然后根据题目让学生说思考过程,先说给同桌听,要求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有条理、说清楚。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表达思考过程,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应用题:“某玩具厂生产一批玩具,4个工人5小时加工40各。照这样计算,8个工人10小时加工多少个玩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叙述:要求8个人10时加工多少个玩具,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已知条件告诉了4人5小时加工40个玩具,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玩具的个数是可求的。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4人5小时加工40个玩具,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玩具,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玩具,那么8个人10小时加工多少个玩具就可以求了。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题意,每人每小时加工玩具的个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加工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时间由5小时增加到10小时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加工的零件个数应是原来的2倍。这种叙述方式和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说理的方法,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
五、让学生注重语言转化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叙述出来。如百分数应用题:“东兴村去年植树17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1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7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植树数(1+1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7万棵的(1+1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变为应用题。在语言转化的训练中,可以先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让学生提高交流能力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了学生,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更为主动、积极。有效使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自由表达,充分张扬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方式得以互相补充。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的问题既要课前精心设计,又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把握,做到适时适当,自然流畅。在交流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敢于说不,敢于否定别人,也敢于否定自己,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进行探索性质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灵活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培养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数学和运算的敏锐感受,让他们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并能正确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的潜在数学特征,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昆明官渡区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