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教学

(2023-01-14 08:20:43)
分类: 教师篇

波利亚认为“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题”。笔者也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解决问题,即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不论是2016学年上学期的昆明经济技术开区区级四五年级数学统测,还是2015学年下学期昆明市三年级数学质量监测,都反映学生解决问题领失分较多,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归因到我们身边的解决问题教学,虽有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但阅读与理解只注重阅读,忽略了理解,大部分课堂能找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即可。分析与解答环节只重解答,分析的过程关注不够。回顾与反思环节重回顾,轻反思。看清问题的所在,如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认清解决问题各环节的要点,指导和矫正解决问题教学。

一、阅读与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该环节的重点是理解题意。

弄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有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第一环节。然而理解题意,不仅是知道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而是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再现生活情境,知道大体的意思。

教学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抬着题目来问怎么做?老师问:你读题了吗?读了,哪题目说了一回什么事?老师等我再看看。结果在看的过程中,高兴的说,我会做了。由此,可见理解题意是多么重要。

理解题意在教学中应做到:

1.培养学生养成带笔读题的习惯,在读题的过程中勾画出容易忽略的生活词语和数学概念。如 “一对”“增加了”“增加到”等。

2.引入适当的符号,画图再现题意。如教师示范,涉及分率的解决问题。明确单位“1”后,就画一条线段表示,并以单位“1”为标准,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如是一到有关圆柱的问题,就画出一个圆柱的示意图,并在图上标注出,相应的数据。力求用图直观而简洁的呈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在头脑中再现生活情境。

如提到购物,就想到自己买东西经验,进而拉近解决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唤起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

4.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要么改编,或是教师展示事物或现场直观操作。例如人教版2013年审定的义务教科书六上,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涉及浓缩液配稀释液的过程,可以找来实物带领学生经历配置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二、分析与解答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但关键是分析的过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训练思维的角度来看。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这样做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把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和探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关注解答的解决问题教学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 。

1. 进行联想,调集已有经验,以前见过吗?是否有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是曾经在哪里做过,就可以调集已有的经验,迁移类推进行解题。如果是稍有不同就要清楚的发现,那些部分相同,那些部分不同,思考:能否找准连接点将其转化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并简答。如果面临的是一道全新的问题,就思考:我们解决题目中的哪一部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面临的难点在哪里?怎样解决这个难点?

2.鼓励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及交流解决问题思路的策略。

利用画图除了能直观的呈现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还能摒弃无关因素的干扰,更清楚的发现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梳理各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或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看能求出什么?或者要解决问题需要求出什么?

解决问题主要是数量关系模型,所以分析,主要启发孩子哪些量之间有关联?能求出什么?依次推理出问题。另一种思路是要求出问题要知道哪些条件?那个条件不知道?怎么求出这个条件?反推出已知条件。

4.尊重不同的解题思路,注重对照解题算式说解题思路的练习。

为改变重解题过程,更应突出解题的思路。所以汇报的时候让学生对照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理解他人的解题思路。特别是能对照线段图或实物图进行讲解,长期训练必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5.批阅学生解决问题的作业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要改变的只看结果,进行评判的批阅方式。而应该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如果只是计算结果算错,算式也应该给予肯定。而且应该在出错的环节和部分进行标记和提醒。

三、回顾与反思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应突出反思,提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回顾反思顾名思义回头看,反过来思考即检查解题的过程检查解题的思路,确认解题是否正确。实际上是他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的总结。本环节在身边的解决问题常态课教学中,或是缺失,或是流于形式。表现为组织学生齐读回顾反思环节的教材,思考上面的问题。或者是你觉得解答结果正确吗?你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回顾反思环节至少应该做到。

1.既回顾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

即回顾的时候,先对照解题的思维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符合题意。不单纯的只看算式,还要在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2.将计算结果代入原题中,查看是否符合题意。

利用检验方程的经验和方法,迁移类推就将解决问题的结果,代入题目中,看是否符合题意?

3.思考能否使用其它的方法解决?

该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而检验本题的完成是否正确。

在此环节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思维方式,积累教学经验。

4.思考能不能把这种方法用于解决其它的问题?

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便是要落实回顾反思过程中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思考运用这一方法还能解决哪些问题自编题目。这样才能从解决手上的问题,到解决这样的一类问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目标。例如六年级下册《求瓶子的容积》,回顾反思的环节中,应引导学生想想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在哪里用到过这一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有什么共性?总结出转化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这一策略能解决这样的一类问题。

总之,要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关键就是在实施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关注题意的理解,关注分析的过程,突出落实回顾发丝的教学环节。

(昆明经开区张志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线上家长会
后一篇:心中之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