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中教学

(2023-01-12 08:32:54)
分类: 教师篇

    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孜孜以求。语文课重视的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如果每节课我们都做相同的事,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则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大打折扣。我们知道,充满趣味的课堂,能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焕发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从而事半功倍。

如何让教学是有效的?既不搞花架子,又让学生能在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中感受快乐?我认为我们每节课不必面面俱到,力争有一个亮点,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有一个吸引学生之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每节课都有尽兴之处,在平实自然的学习中实现高效呢?就 让“趣”成为串连语文教学的主线吧!

一、诵读美文

我们的语文课文本身就很吸引人,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儿童诗、散文,古诗、儿歌、谜语、绕口令,如《家》、《长城和运河》、《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等。这些课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用各种形式读,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读出趣味,读出感觉,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的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因而读得有声有色。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搞繁琐分析,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学生能够感受到"轻松摘桃"的快乐,自然“趣”在其中了。对于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求熟读成诵。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诗文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诵读中,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让民族文化的神韵和智慧去滋养润泽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一次次的体验、诵读,引导学生在祖国山水中神游,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读出诗样乐感,品味诗样情韵,达到心灵和文本沟通,情感和体验升华。

二、表演课本剧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孩子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童趣的,我们不应该“挖”得太深,让他们去思考超越他们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让整个课堂失去童趣,应该让孩子们快乐地学,而不是为了学而学,使整个课堂气氛太过压抑,学生一节课不停地动脑,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剧(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文本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是一项“趣”味盎然的活动。

    课本剧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 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课本剧表演中,学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就是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表演课本剧是一个内化课文内容后展示的过程,几乎要调动所有感官参与活动,表演可以有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包含了说、唱、做、思,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项活动,只有表演课本剧,学生普遍都表现出超出一般的兴趣,积极参与,关注发展。低年级的许多要求背诵的课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练习背诵,一边比动作,学生怎么理解,就怎么比,学生积极投入且不必说,记忆起来也就容易、直观多了,且不易遗忘,记忆效果好。对各年段中那些故事情节明显的课文,可以尝试这样做:扫清阅读障碍后,让学生分组准备课本剧,人员分配,组织管理均由学生负责,教师的指导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放手,学生为了展示出精彩的表演,就会认真、积极、情绪高涨地研究课文内容,带着感情去读,感受人物心理变化,并用恰当的动作、语言、表情来表达。活动中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们兴奋不已。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学生的学习也因此罩上浓厚的情感而焕发出生动的光彩。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满溢着活力,“趣”不必言。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小学学习,是孩子们积累的黄金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更能诱发他们学习新知的饱满热情,使课堂成为高效、“趣”浓的课堂。

    为更好地唤起情趣,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借助多媒体、充满激情的语言、直观事物、生活体验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妙“趣”横生。例如:低年级的词串识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词串读正确,读连贯以后,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及手段,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在读中识字,并联系生活体验,用说话的方式将“词串”串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施教者,而是和教师一起经历一段生活及情感体验的伙伴,在体验中认识世界,在体验中感悟真情,在体验中发展能力,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引导他们用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去感应文本的脉搏,品味语言的精致巧妙,这样感性的触角和理性的视角形成交互的双维,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互为资源,彼此促进。

    课本是范本,课文是范文,朴实、平易。抓住课文的关键点,训练点训练到位,扎扎实实地教学生学习字词句,用图片、动作等直观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快掌握生字新词,并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对重点词进行拓展训练,还运用书上的进行了大量的说话训练,把听、说、读、写落到了实处。《家》一课,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畅享蓝天白云、树林小鸟、小河鱼儿的美丽可爱,让学生想象说话“(   )是(   )的家,在家里(   )。”孩子们的闭目想象、思考片刻后,说话内容可丰富了,海洋里、天空中仅仅是放大的部分,宇宙也尽在其中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不同事物在自己的家中快乐地生活,激发了对家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有时,角色转换也能创设与众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真实感受。对于学生而言,这项活动很新鲜,和平时不一样了,学生既好奇,又有些紧张,那不一样正勾起了他们的“趣”。上作文评讲课,内容浅显的课文,就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去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讨论同学们自主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没看到的地方,教师也可来上一句“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作文,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别人怎样紧扣文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对小老师自己也是一种启发。在这样的活动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那些胆怯的孩子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就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了吗?

     此外,动手简画、资料补充、字形演化等方式都易使学生焕发热情,触发亮点,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发现,积累总结,就会发现课堂之花不断绽放 ,异彩纷呈!让“趣”成为串连语文教学的主线吧!(昆明官渡区高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劳动的人
后一篇:梦的翅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