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反思
(2022-12-08 08:34:51)分类: 教师篇 |
本单元围绕主题“读书有方”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析这些文字的意义。科普小品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知识,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通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正是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
入学以来,我们学了很多文字,今天我们跟随苏联科普学家伊琳学习一种特殊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
(二)注重语言训练,品悟表达方法,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本课上,我抓住一些字词,如“爬”等一些动词,让学生感悟这些字的妙处。对于小学阶段说明文中的科普小品文的教学,要适当的灌输一些说明方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如何使语言文字生动起来的同时,无意中又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三)授之以渔,读写结合。
本课学生仅仅能认识大自然文字是不多的,如何让学生去破译这种文字也非常重要。因此,这节课上,我本打算是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一层一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破译的方式,但由于我在之前六(3)班的教学中,我感觉学生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文章对学生的扶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没必要过多得讲解,所以在六(1)上课之前临时作了调整,再说六(1)学生整体水平要比六(3)班强,所以我设计为用解说员的身份让生按照课文上的语言来向我们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来激发六(1)班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得到了“鱼”,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渔”,并趁热打铁,让他们把破译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又在有关知识方面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进行适当的拓展。
四、故事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文中找到了大自然的文字,也体验到作者文章的生动。这取决于作者的生长环境,引出伊琳小时候的故事给学生听,让生明白一个道理:要想了解到更多的大自然语言,就要走进自然、仔细观察、请教他人的方法。并让学生想想还读懂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还知道的有关大自然文字的词语、谚语、诗句是哪些?引导学生将本册书中的有关此类的知识一一找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表现出来了。
五、合理整合,归纳知识。
针对教参上的要求,本课还要求从科学知识的角度之外,让生明白一些精神,所以我干脆将3-6年级涉及的相关知识合理恰当的设计进去,比如涉及课文《石头书》《人类的“老师”》《生命桥》,诗歌《学与问》《惠崇春江晚景》《秋天》等文章,这样做既回顾了前面所学内容,又拓展了本年级的知识,同时也补充了课外知识。
当然任何一堂课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后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1.本堂课虽然抓住了重点,化解难点方面做的还不错,但在文本的朗读方面做的有些不够,留给学生朗读本文的时间不足,教师讲的过多,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到位,课堂气氛不活跃。
2.学生预习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像马尹秋这样优秀的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都不到位,那成绩中等或后进生那就更是读不好了。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语言比较严谨的科普文章,在课前老师应该让学生通读课文的同时,应该多查阅一些资料,在查不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倡学生看看教材全解,细细品品文章中的各个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收获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