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型班主任

(2022-11-19 06:06:54)
分类: 教师篇

智慧一词,现在的解释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会抱怨,会望洋心叹。教师面对的群体是学生,这就致使我们的工作是琐碎的,是杂乱无章的。但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在面对这份光辉的职业时,应该采取的办法是微笑着接纳,并且以智慧型的教育方式感染学生。

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只有不断的补充知识,紧跟社会的步伐,采用新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当今的学生。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传到、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这一要求自然落到了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他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教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班主任是在学生心灵上耕耘的人,他是班级成长的核心,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他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因此,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起着关键的作用。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新的教育观念,呼唤新的教育模式,更呼唤新的智慧型班主任。

过去我们经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则是学生素质的雕塑师。而现在我们说班主任不做“雕刻家”,而要做个智慧型“欣赏家”。因为作为“雕刻家”班主任,一定会对学生磨、雕、据……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要做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那么,该如何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呢?我认为:

一、智慧型的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对事业有爱,那么他是好教师,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父母一样的爱,那么他比一个读过许多书只爱事业的教师要好。教师只有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那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作为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多,这不意味着随时随地的给以学生更多的爱。过分的爱只会让幼苗失去承担风雨的能力,让行驶在大海中的帆船迷失在暴风雨的洗礼中。《爱心树》讲述了一个男孩在遇到困难时总跑去求大树帮忙,而大树一次次的把自己的树叶、树枝、树干无私的拿给男孩,当男孩变老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跑去问大树时,大树还是以爱的方式叫男孩坐在自己仅有的树桩上休息……这样的爱真的就是对男孩最好的爱吗?试想,如果班主任也是这样一味给以学生更多的爱,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成才?

智慧型班主任的爱是放手与束缚,是平等与威严,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实施的素质教育。没有爱教育是办不下去的,但是过分的爱也是学生成长的拦路虎。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爱是平等的,是共同进步的。

二、智慧型的管理   

班级的管理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琐碎的,是困难的,大事小事都要等着班主任去解决。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学生,骂不听,教导不听。表扬不听,一点知错悔改的意思没有,相反成了办公室里的老油条。在难管的学生也得管,学校选择了你,就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家长选择了你,就得为孩子指明迷失的方向。这时,作为班主任就应该深思研究管理的策略。

教育学中的“赏识教育”可以很好的帮助这些调皮的学生树立自身的闪光点。特级教师王晓生说:“如果一朵花不美,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它的叶子不美,请欣赏它的树干;如果它的树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赞美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在调皮的学生,他的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我们需要怀着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去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并赞美他,关心他,用道德的标准去感化他。在所教的班级中,一位男同学屡次顶撞老师,从不做作业,思想偏激,但是他对待同学非常友好,非常热心帮助困难的同学,看到老师抱着作业本不好上楼梯,他会主动跑上去帮老师抱作业,这样的举动我在班会课上重点表扬了他,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此时,挂着他脸上的笑容已慢慢淡化他对老师的敌视,同学之间的帮助让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此时,所有的掌声为他响起。这就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标准,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属于学生的精神财富。”(昆明官渡区李爱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教子需要变通
后一篇:集体过节赏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